如何理解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

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虽然它们起源于不同的时代,但在最近的500年里,它们在人类社会中共存。既然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就有可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且,实际上,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不可避免地存在实际联系的。在20世纪的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遇并形成内在联系,到今天逐渐实现深度融合。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统一的。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或统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历史作出的结论,从历史的起点揭示和体现了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内在联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程中,直到最近一百年才与社会主义相遇并结缘。中国和社会主义最初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目的是拯救苦难的中国,手段是社会主义。我们常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强调了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但人们往往没有注意到,这种重要性首先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可以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表达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最初联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社会主义是“手段”和“工具”,救中国是目的;二是因果关系。在这里,“才”和“能”体现了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其中社会主义是因,救国是果。

说社会主义是工具和手段,看似破坏了社会主义的身份和尊严,其实不然。首先,目的和手段的这种关系是历史事实。这是不能因为“荣誉”的考虑而改变或否定的。其次,中国的苦难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手段,这反映了中国对社会主义的需要,以及社会主义对中国的实践价值。中国人是务实和理性的。虽然他们有时也讲玄学,讲空洞,但绝不会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热衷于玩弄玄学哲学。马克思主义无疑是深刻的真理,社会主义有深远的旨趣,但它们是致力于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的实用工具。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价值,社会主义是在实践“效用”的作用下产生的,是力量的体现,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再次,社会主义对于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中华民族来说,不是一般的实用工具,而是实用的“救命”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我们民族的救星。也许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和邓小平把这些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领袖称为我们的“祖先”。对于讲究血缘关系的中华民族来说,没有比“祖宗”更高的地位了。最后,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救命”工具,也是唯一正确有效的“救命”工具。这种独特性使社会主义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手段”和“工具”的含义,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价值。

当然,手段不能脱离目的,但目的确定之后,手段才是最重要的。同样,目标确定后,通往目标的路才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找到正确的手段和路径与确定正当的目标和目的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更重要。尤其是在目标和目的实现有很大困难的情况下,在几次尝试都失败的情况下,谁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和手段,谁就是最大的英雄。毛泽东同志的伟大不在于他为人民确立了革命目标,而在于他找到了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社会存在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它从国家与其社会制度的关系中揭示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

中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新中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至此,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因素进入中国的社会有机体,成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一个国家或祖国不仅仅是由社会制度构成的,社会制度在人们关于祖国的想象中并不是首要的符号,有时甚至会被人们所忽略。比如,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虽然爱国主义蓬勃发展,但人们在爱国的时候想不到“封建制度”的问题,也无法从社会中抽象出“制度”的层次和因素。人们心中只有皇帝。但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是这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方面。它不是一件可以随时脱下或穿上的外衣,而是社会肌体的血肉。一个社会不可能脱离自己的社会制度,就像一个人不可能脱离自己的皮肤一样。没有社会制度的国家和社会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新中国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存在,不能脱离其社会主义制度。否则就不再是新中国,也不是一个完整的新中国。

社会主义制度对新中国来说既是“硬件”,也是“软件”。作为硬件,作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对社会机体和建筑物起着支撑作用。特别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各种具体社会制度的基础。基本政治制度支撑着国家的政治制度。我国的法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它的产生和作用受社会主义制度的制约。可以说,社会主义制度也属于新中国社会有机体的“骨架系统”。没有了“骨架”,身体就会垮掉。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一种“软件系统”,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制度,而且是一种思想文化制度和原则。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体现在国家法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主流思想文化,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不仅笼罩着我们的社会,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次,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结成了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现实利益出发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内在联系。

正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和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实现了深度融合。在许多问题上,我们很难区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有人认为他爱国不爱社会主义,但他可能没有想到,他的爱国主义中已经包含了社会主义的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可能无意识地或者至少是部分地热爱社会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区分开来。

因为现实中的中国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体,他们是命运共同体。伤害了其中一个,必然会伤害另一个。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一些自称爱国反社会主义的人后来发现了一个冷酷的事实:他们瞄准的是社会主义,但他们打的是俄罗斯。他们在心目中把俄罗斯和俄罗斯社会主义割裂开来,然后向社会主义制度开枪,结果发现倒下的是他们自己的国家俄罗斯。亲手杀死母亲的人,没有资格称自己为“爱国者”。他们没有想到,头脑中可以分离的东西,现实中是不可分离的。所以有些人后悔他们所做的。中国也是如此。如果向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开枪,那也是对中华民族的打击。当然,某种程度上,“瞄准”是一回事,“射击”又是另一回事。对于一些人来说,如果他们不喜欢或不满意社会主义制度,甚至只是“瞄准”社会主义制度,他们可能在某种意义上被视为“爱国者”,但只要开枪并转化为反对社会主义的行动,他们不仅会触犯法律,在道德上也无法称自己为“爱国者”。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不仅从现实的角度,而且从未来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内在联系。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社会主义与中国内在关系的历史证明。这个证明很有力,但是还没完成。我们无法推断社会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发展中的根本价值。换句话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需要新的历史来证明。在新中国成立65年、改革开放36年的今天,我们已经可以说新时期的历史做出了这个新的证明。它证明,中国的未来发展是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发展中国,实现中国的全面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是,由于我们党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的判断失误和工作指导的严重失误,造成了“文革”那样大的社会动荡,使刚刚在祖国建设中发挥出来的社会主义优势失去了光彩。文革后,一些人质疑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国中的作用,甚至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失去信心。有些人甚至提出让一个美国人当我们的主席,我们要做三百年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富强起来,等等。但是,在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再也不会有人这么想了。不能再凭空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让我们富裕起来。

中国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二是社会全面进步。就经济建设而言,社会主义在中国已经显示出巨大的优势。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劳动创造财富等等。,都来自社会主义观念。这些思想蕴含着强大的能量,一旦发光,就会变成巨大的实践力量。同时,社会主义以极大的包容性将市场因素纳入自身体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甚至决定性作用,以制度的力量控制市场经济,减少其负面影响。

就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而言,社会主义也有独特的优势,或者说,它有独特的优势。事实上,社会主义的优势不在于发展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而在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相比之下,资本主义的长处在经济活动中,因为赚钱致富是资本的生命。把社会主义用于发展生产力,不是不可以,而是大材小用。如果说社会主义在被迫肩负起发展经济的重任时,尤其是在初始时期,仍然显得笨拙而不得心应手,那么在社会迫切呼唤全面进步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时候,恰恰与社会主义的长处和优势发生了碰撞。可以说,中国未来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正义的实现,以及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正是社会主义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

第五,社会主义完善和提高了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更高尚的思想境界,从爱国主义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形态揭示了它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

爱国主义很早就产生了,所以可以说爱国主义从国家成为共同体就有了。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国家以及与之相关的爱国主义也在发展变化。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的历史进步,也是爱国的过程。爱国主义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基础不断扩大,民主观点逐渐融入其中。但由于这些社会都是阶级社会,存在着内部的阶级分化或分裂,从根本上削弱了爱国主义的社会基础,使其带有阶级社会的深刻印记。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才达到其自身历史的最高形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初真理,或者从理论模型上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它不是一个过渡时期,而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带有旧社会的痕迹。在这个社会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正在消亡,或者至少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而是一个“半国家”。相应的,爱国主义会弱化,国际主义会强化。直到社会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才逐渐消失。然而,从社会主义现实来看,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并不是地球上所有或最重要的国家,而是东方一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此外,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和内部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继续存在并得到了加强。相应的,爱国主义并没有减弱,而是需要弘扬。在这个过程中,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爱国主义。

在社会主义时期,爱国主义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其社会基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虽然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加剧,但它毕竟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再是社会的主要面貌和总体状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种根本一致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虽然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不同阶级的社会分化,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根本利益的一致,因为* * *的领导体现了这种一致,所以才有了历史上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所有社会主义工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社会主义时期的爱国主义应该有更高的层次。爱国作为一种基本情感,不需要很高的思想境界,任何人都可以爱国。但在爱国或自称爱国的人群中,还是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的。小资产阶级或普通公民的爱国主义,尽管有真诚的热情,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表现为狂热的非理性情绪的加剧,而且往往伴随着对他国的忽视和敌视。这与这个阶层狭窄的生活环境和狭窄的视野是分不开的。现代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是与其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以及由此产生的* * *,为爱国主义注入了社会主义的内容,使之达到了更高的形式和境界。这样的爱国主义,要能了解世界大势,并与国际意识相结合;应该能够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把爱国主义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应该能够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成为人民的心声和自觉行为。

第六,中国* *人既是社会主义者又是爱国者,他们把爱国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主体人格上揭示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

从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来看,社会主义者首先应该是国际主义者。自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和共产主义运动兴起以来,它就突出了自己的国际性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是德国人,但他们在英国、法国和比利时从事理论工作的时间更多。他们既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营养,又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营养。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联盟本身就是国际性的,更不用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个国际性的)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 *人更加强调自己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和精神。正如* * *宣言所说:“在无产阶级不同民族的斗争中,* * *人民不分民族地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甚至说“工人没有祖国”。在作品中,他们往往对爱国主义的狭隘性采取嘲讽甚至批判的态度。恩格斯晚年也说过,鉴于爱国主义这个词的长期使用,他不想称自己为爱国者。列宁时期也是如此。对外,他批判了第二国际后期一些放弃国际主义立场的工人政党的爱国沙文主义,对内,他批判了小生产者和普通公民狭隘的爱国主义。十月革命成功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苏联建立以后,列宁和斯大林才谈到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但即便如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国家名称,没有地理或民族符号,实际上其原意是一个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联盟。

可想而知,在国际主义的背景下,如果某个国家的人民公开宣称自己是爱国者,强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保护自己的利益,那是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和风险的。但中国人就是这样,不仅公开宣称自己是真正的爱国者,甚至强调自己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才是* * *。延安时期,英国记者斯坦采访毛泽东,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是“中国至上”还是“* * *至上”?毛泽东回答说:“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你不妨问这个问题,孩子和父母哪个先来?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也就是说,中国人天生就是爱国者。新中国成立后,在与苏联的交往中,毛泽东因捍卫中华民族利益而被批评为民族主义者。

中国人民是真正的爱国者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他们大多从爱国者变成了社会主义者,带着救国的情怀走上了奋斗的舞台。后来,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所以他们成了社会主义者。他们成为社会主义者后,并没有放弃爱国主义,而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现代中国这样的时空里实现了交叉融合。这两种情怀和追求体现在同一个现实目标上,那就是在中国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仔细想想就能知道,即使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也不是完全割裂的,甚至是对立的。在无产阶级国际政党中,党员仍然具有国家身份。尤其是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当工人运动经过一段沉寂期再次兴起时,它以政党的形式出现在各个民族国家。各个政党也主要在本国开展运动和斗争,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强国际联盟。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关注德国工人运动和工人政党,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希望并相信他们能够走在国际工人运动的前列。不能说没有民族情绪在里面。这些都说明,在现实中民族国家和民族利益依然存在的条件下,各国人民和社会主义者秉持一定的爱国情怀,也是历史的正当性。这进一步说明,爱国者和社会主义者是可以结合在一起,体现在同一个主体和人格中的。

第七,人民的爱国主义有一个从不完全到比较完全的发展过程,人民的爱国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相结合也是一个过程。

既然中国人民能够实现爱国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就说明在当代中国任何人都能够实现这样的结合。但毋庸讳言,正是在这方面,很多人感到困惑。爱国就一定意味着热爱社会主义吗?我不爱社会主义,是不爱国吗?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奇怪,因为虽然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宏观上是统一的,为人们把爱国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提供了客观前提,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在思想感情上都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这种统一。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一个努力和成长的过程。

爱国主义不是死的,而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人们的爱国思想感情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有一个从不完整到更加完整的发展完善的过程。人们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从具体的事物和感性的认识中,形成自己朴素的爱国情怀。故土、乡亲往往成为人们感性认识的起点。相比之下,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要用理性去理解,要靠后天的学习。所以人们对自己祖国的认识是比较晚的。要求青少年从一开始就对社会主义制度有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是不现实的,也是违反法律的。所以说一些青少年对社会主义制度了解不多,没有培养深厚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你不能苛求这个。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没有对社会制度的理解和认同的爱国主义仍然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在当代中国,完整的爱国主义应该包括热爱社会主义,即拥护中国的基本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社会制度缺乏了解,没有感情,那么他的爱国主义是不完整的。如果一个人说他爱中国,却排斥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党,那么他爱的国家是不完整的,他的爱国主义是不完整的。一些不能实现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的大学生,不应该停留在现在的状态,而应该继续前进,不断增加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对社会主义的感情,使自己的爱国主义更加全面、完整、完善。对此,我们充满期待和信心。

第八,社会主义有与爱国主义融为一体的一面,但也有超越爱国主义的方面。这种超越爱国主义的世界之爱、人类之爱,虽然不能归结为各国爱国主义的综合,但也吸收了各国爱国主义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从更广阔的视角揭示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

上面提到的七条,都强调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致性和融合性,但我们不要忘记它们之间的区别。我们应该把握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适度张力,不要把它们完全混淆和等同起来。其实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社会价值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叠,但不会完全重叠,更不会完全平等。应该说两者之间是有不同层次的。爱国主义在较低层次,社会主义在较高层次。从历史上看,爱国主义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到更高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它代表了一种比民族文明和私有制文明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所以从未来来看,爱国主义在未来会随着国家的灭亡而逐渐消亡,而社会主义代表着人类的未来,这一点在人类不分国家的时代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本身就很有魅力,很有吸引力,不需要靠人们自发的爱国情怀来维持。所以,热爱社会主义还有一个理由,不需要和爱国主义捆绑在一起。虽然我们可以因为爱国而走向社会主义,但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并不局限于爱国的层次和范围。世界上无数的社会主义者,包括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者,热爱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他们爱国,而是因为社会主义本身体现了一种更高更好的价值和更高的境界和追求。在社会主义运动阔步前进的时代,人们更愿意标榜自己是社会主义者,而不是爱国者。但是,当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失败,当社会主义的威信在资本主义这个世界性的话题中处于弱势和不利的地位时,人们更愿意标榜自己是爱国者,远离社会主义。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一些同志开始采取类似于“捆绑销售”的宣传教育策略,把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爱国主义捆绑在一起,试图依靠爱国主义的天然理性和天然感情来寻找对社会主义的支持。这当然是好意,也不能说没有好的效果,但确实有其局限性。它在不经意间一定程度上贬低了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降低到了爱国主义的高度,甚至把社会主义教育变成了一种类似于强买强卖的行为。这是很不合适的,容易引起人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在强调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时,应该实事求是,根据它们在当代中国的实际联系加以澄清,而不必也不应该过分规定它们的重合性。要承认并保持爱国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之间的某种张力,要理解那些尚未实现二者统一但正在为此而努力的人,并以建设性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帮助。当然,对于那些别有用心,企图把爱国和爱社会主义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个人,我们要保持警惕,坚决反对。

总之,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当它表现在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世界时,就更加复杂了。对此,我们应该采取客观辩证的态度,既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差异,又要强调它们的统一性。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说过:“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 *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爱什么?不能要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爱国同胞拥护社会主义,但至少不能反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否则,他们怎么能热爱祖国呢?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和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更高。”这段话说得很好,既说明了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区别,又突出了两者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