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怎样的?

大约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民族被称为“华”。汉代以后,开始出现“中国”的民族名称。到19年底,作为现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民族学词汇“中华民族”应运而生。“华”、“中华”、“中华民族”等民族名称虽有所区别,但内涵是相同的,即都是对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的称谓。

“中华民族”的“华”源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最后一个皇帝舜的名字“华”。“五帝”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部落联盟时代。五帝时代的“皇帝”是部落联盟的首领。“顺”是谥号,即死后入的尊称。《祭法》云:“仁圣光明顺。”“右玉”原是舜的部落名称。“禹”原是帝尧统治时期掌管山野的官员,即负责管理山野和山中鸟兽的部落世袭官名。中国古代有“以官为姓”的习俗,即以部落联盟中官职的名称作为部落的名称,因此该部落被称为“虞”或“游虞”。虞舜时期,部落联盟发展到民族和国家。“虞”或“虞氏”因此演变为朝代的名称,正如被称为夏朝一样。根据先秦文献记载,游虞是夏朝之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虽然这个朝代还有一些部落联盟的痕迹。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史书《尚书》始于虞书。

舜取名“钟华”,唐代学者张守节写《史记正义》,把“钟华”解释为“重瞳”,说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孔。这个解释不合理,不可信。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它的起源,“中华”的“重”是古代少昊部落的一个氏族的名称。这个宗族在颛顼列文皇帝时代担任部落联盟的世袭公职“句芒”(木政,相当于今天的林业部部长)。见《左传·赵二十九年》)。即舜居住的氏族名称。“华”是舜的名字。

根据氏族部落传统,氏族首领的名字是所有氏族成员及其后代共有的名字。舜建立国家政权后,人们沿袭古俗,以舜的名义将右玉王朝的族群和右玉王朝治理下的人称为“华”。“华”是《尚书·周树·吴城》中的一个族名,意为古代社会圣王的后裔,即贵族。这是最初的狭义内涵。后来,在《北史·西域传》中出现了“华”这个姓氏,意思是所有中国人。这是一个宽泛的内涵。从此,“华”作为一个姓氏流传下来,一直到现在,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既定称呼。即使移居海外,也叫华侨。如果有其他国籍,也叫外籍华人。

“华”国号形成后,历史上一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朝代名,曾作为中国人的谥号流传,如秦人,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唐人,见《明史·外国真蜡传》;甚至在契丹在北方成名后,成为中国人的别称。

“中国”这个词,在裴松之的《诸葛亮反思笔记》中可以找到。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朱华”。“中国到处都是花”这句话见于汉代高的《吕春秋剑选》。意思是“中国的圣人后裔”。3-6世纪,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颉颃、氐、羌等民族聚集中原建立政权。当时中原的中心地位备受推崇。所有迁入的民族都对中原的传统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中国”这个词是作为一个超越当时汉族,兼容当时在边疆活动的各民族的概念而大声提出来的。能否活在中国正统,成为一个政权在当时舆论面前获得合法存在资格的潜在标准。

因此,迁入的族群所建立的政权,从血统、地理、文化制度等方面找到了自己是圣人后裔,理应生活在中国正统的依据。如鲜卑拓跋族自称黄帝子孙,载于《舒威纪》序;鲜卑宇文氏自称炎帝后裔,见《周树狄记》。铁富匈奴刘(赫连)根据《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强调自己的夏皇室血统,称已建立的政权为夏等人,甚至远在漠北的柔然在强盛时也曾自称“”,声称“光复中国”是他的职责,如《南齐传》所示。同时“舜为东方人”、“大禹生于西羌,文王生于西夷”等话也是君王们常说的,以至于中国圣人本身也有不少来自边疆民族的先例。此外,一些政权强调中国的地理内涵。生活在华夏大地,先王之国,当然是中国正统。

“中国”一词正式出现在法律中是在唐代。《唐律疏议》成书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作者为孙昌戊己(以下简称《唐律疏议》)。其中第三卷《名例》对“中国”一词的解释如下:“中国人,中国也。我受国王教导,属于中国。衣冠端庄,习惯孝道礼仪,谓之华。”这意味着所有属于中国的行政区划和文化体系都被称为中国。

当代学者普遍认为,“民族”一词作为近代以来民族学中的术语,是外来词汇,于19年底由日本传入中国。此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指人民共同体的词语有“民”、“民”、“族”、“家”等。这些词单独使用。“民族”这个词偶尔会一起使用,但它是一个复数概念,指中国古代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如唐代李贽的《太白静音序》中说“愚者得之(其心),倾宗族社会而灭民族”。“宗畲族”是指古代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宗族是指祭祀共同祖先的社会组织,社是指祭祀土地的社会组织。宗族聚会祭祀时,特别注意等级顺序。人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群体。比如古代把士、农、商称为“四民”(见《成元年传》),今天仍称为“农”。宗族是指具有共同地理的社会群体,如“四吕氏宗族”(见李周《地官》),如果吕氏是二十五个相邻的宗族,那么相邻的数百个宗族就是宗族;宗族也指有共同血缘的社会群体,如父子孙为三家(见李周官纯),从高祖到玄孙为九家。在《太白静音》的序言中,虽然“民族”二字并用,但与近代以来的“民族”二字明显不同。

“民族”一词传入中国后,民族学词汇“中华民族”应运而生。“中华民族”是近代出现的概念,是相对于外国民族而言的。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说:“任何人遇到另一个民族,脑子里马上就冒出‘我来自中国’的念头,这个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但是,如上所述,中华民族实体是在“中华民族”这个名称出现的几千年前就已经形成的。

从中华民族的内部结构来看,几千年来,各民族的内部名称一直在不断变化,几百年左右就发生了变化。族名的演变显示了历史内涵的变化;有的民族崛起,有的民族消亡,有的民族迁徙,有的民族与其他民族融合后改名。虽然中华民族内部结构在不断变化,特别是中原政权的更迭,一些民族经常迁徙到边疆甚至海外;其他边疆部落聚集中原,建立政权。但无论其内部如何变化,中华民族本身始终是一个包容了中国各民族几千年共同发展的永久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