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磁山文化最早发现于1973年河北武安磁山。据放射性碳测定,距今已有7900多年。

到了商周时期,已经有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职业。战国时期,陶器上出现了各种精美的图案和花鸟。这时陶器开始使用铅釉,使陶器表面更光滑,有一定的色彩。

西汉时期,釉陶开始广泛传播。汉代也开始出现各种颜色的釉料。

上釉

釉料是加在陶器上的一种玻璃状涂层,主要用途包括装饰和保护。釉的成分变化很大,但通常包括许多材料的混合物,这些材料通常在窑中烧制,温度低于它们所覆盖的陶器。釉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使陶瓷容器防止水和其他液体渗漏。陶器上的釉料可以通过揉泥、喷、泡、拖或刷一层由釉料和水组成的泥膜来添加。

刷釉的方法往往会产生不均匀的涂层,但它和装饰技术一样有效。烧成前后釉的颜色会有明显的变化。为了防止上釉的陶器在烧制过程中粘在窑内的设备上,一种方法是给一个小的部分,如底脚,不上釉,或者用特别耐火的长钉支撑。它们将在发射后被移除。

有时在窑里进行一种特殊的上釉方法。一个例子是用盐上釉,盐会加入窑中,形成斑驳的橘皮纹理。除了盐,其他物质也将被添加到窑中,包括硫。柴窑燃料中的煤灰能使陶器表面产生灰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