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的历史发展
一块古巴比伦石碑(约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明确记载了圆周率= 25/8 = 3.125。同时期的古埃及文物Rhind数学纸莎草纸也显示圆周率等于分数16/9的平方,约为3.1605。
二、几何法时期
阿基米德从单位圆出发,首先用内接正六边形发现圆周率的下界为3,然后借助勾股定理发现圆周率的上界小于4。
接着,他将内接正六边形和外切正六边形的边数分别增加一倍,分别变为内接正六边形12和外切正六边形12,然后借助勾股定理改进了圆周率的上下界。他逐渐将内接正多边形和外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加一倍,直到内接正96多边形和外接正96多边形。
最后他发现圆周率的上下界分别是223/71和22/7,取它们的平均值3.141851作为圆周率的近似值。阿基米德使用了迭代算法和双边数值逼近的概念,堪称计算数学的鼻祖。
第三,分析期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用无穷级数或无穷连续积来求π,摆脱割线的复杂计算。π值的各种表达式如无穷乘积、无穷连分数、无穷级数等相继出现,使得π值的计算精度迅速提高。
1789年,斯洛文尼亚数学家尤里·维加(Jurij Vega)得到了π小数点后的前140位,其中只有137位是正确的。这个世界纪录保持了五十年。他用的是梅琴在1706提出的数公式。
到1948年,英国的D. F. Ferguson和美国的Ronchi共同发表了π的808位十进制数值,成为人工计算圆周率的最高纪录。
第四,计算机时代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π值的计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49年,世界上第一台美国制造的计算机ENIAC(电子数值积分器和计算机)在阿伯丁试验场启用。次年,里特·维斯纳、冯·纽曼和梅佐波利斯用这台计算机计算了π的2037位小数。
2011,10,日本长野县饭田市的职员用家用电脑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10万亿位,创下了2010年8月由自己创造的5万亿位吉尼斯世界纪录。56岁的近藤茂(Mau Kondo)用自己组装的电脑,从5438年6月+10月开始计算,用时约1年,创下新纪录。
扩展数据:
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读作pài)表示,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1592654),代表圆周的长度与直径之比。它是一个无理数,也就是一个无限循环的小数。
1965年,英国数学家约翰·沃利斯发表了一部数学专著,他在其中推导了一个公式,发现圆周率等于无穷分数的乘积。2015罗切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在氢原子能级的量子力学计算中发现了一个圆周率相同的公式。
在日常生活中,圆周率通常用3.14表示,用于近似计算。小数部分3.141592654足够一般计算。
百度百科-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