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艺术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到轻松愉悦和欲望的转化,比如棒棒糖的性暗示。
那么,棒棒糖是什么时候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它又是如何传递性暗示的呢?
17世纪,伦敦街头出现了一种软糖。糖贩把棍子放进融化的糖水里,做成便宜的“棒棒糖”出售,成为当时流行的街头小吃。在南北战争爆发前的美国,也有一种固定在铅笔顶端的硬糖,供儿童书写时食用。
真正推广现代意义上的“棒棒糖”的是一家西班牙糖果公司Chupa Chups。
“Chupa Chups”来自西班牙语动词chupar,意思是“舔”或“吸”。
于是,Chupa Chups棒棒糖这个品牌正式诞生了。
一开始这家公司卖的糖果只是普通的硬糖。经过它的主人恩里克·博纳克尔(Enric Bohnacker)的改造,1958年生产出了第一批宝珠棒棒糖。圆形糖果拖着小棍子,口味多样,颜色酷炫。这款新糖果立刻走红,“珍宝珠”成为“棒棒糖”的专属品牌。
在恩里克·伯纳特看来,珍宝珠品牌应该走出西班牙,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它不仅要进入儿童的世界,还要进入成人的世界。于是,就有了那句非常著名的广告口号——“死气沉沉的严肃”意思是“自由的生活”。这种休闲小吃旨在让人放松。
也是为了走出西班牙。1970年,恩里克·伯纳特请他的加泰罗尼亚老乡、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为珍宝珠设计品牌LOGO,于是就有了沿用至今的小花LOGO。
2015德国摄影师Julius Ise为珍宝珠棒棒糖拍摄了一组平面广告,以“舔我”为名,突出棒棒糖的美丽和美女的诱惑,以情色暗示吸引成年观众。
棒棒糖这种廉价但色彩丰富的消费品,成为波普艺术中经常使用的符号,代表着短期消费、人性和欲望的狂欢;已连接。
棒棒糖的两个特点也让它成为了欲望的合理象征。
首先,是棒棒糖令人眼花缭乱的外形。绚丽的色彩和大量图案、色块的运用是波普艺术的重要标志,就像安迪·沃霍尔用各种颜色渲染同一幅肖像的玛丽莲·梦露一样,棒棒糖作为一种波普元素,也具有色彩大胆艳丽的特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螺旋棒棒糖,其中一圈圈彩色的漩涡似乎将人卷入其中,散发着诱惑。
其次,用舌头舔棒棒糖。这个动作本身的意义想必不言自明——舔棒棒糖时公然伸出舌头,与波普所倡导的无节制欲望不谋而合。伸出舌头的动作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符号。例如,众所周知的“滚石”的标志性图案象征着自由、诱惑和狂热。
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 ~ 1955时期,由伦敦当代艺术学院的一群年轻艺术家在独立社团研讨会上发起,由劳伦斯·阿洛威(Laurence Alloway)提出。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慢慢复苏,消费主义开始出现。他们认为大众创造的城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佳素材。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而且要成为流行文化的歌者。
在实践中有力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理查德·汉弥尔顿。在1956中,他展出了“是什么让今天的家庭如此与众不同,如此吸引人?”在第一次个人展览“这是明天”(惠特彻·派尔画廊)。》(到底是什么让今天的家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这件作品已经成为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
美国波普艺术出现的时间比英国稍晚,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的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大量的废物、电影广告和各种报刊的图片被用作拼布,因此他被命名为新达达主义。
画中的内容都是从画报的海报、广告、图片上剪切粘贴下来的。左边的猛男是从一本1954的杂志上得来的,楼梯和电视的图片来自当时的两个广告,而那张看起来天花板其实是地球底部的图片,其实是从9月份的《自然》杂志上剪下来的。
这幅画以戏谑和荒诞的形式打响了波普的第一枪,实践了波普艺术的生产策略——即直接借用商业社会生产的文化符号来复制、挪用和拼接已有的图像,而不是像以往的艺术家那样追求精致的创作。
在1957中,汉密尔顿定义了“流行”一词,即:流行(为大众设计)、稍纵即逝(短期方案)、消耗性(健忘)、廉价、大量生产、年轻(针对年轻人)、机智、性感、恶搞、迷人。按照汉密尔顿自己对波普艺术的定义,波普艺术家试图消解和抵制的,其实是所谓的“权威文化”和“架子艺术”。他们作品的元素直接取材于极其普通的消费品,从而模糊了“艺术”与“日用品”的界限,将艺术从神坛上“请”了下来。
作品中猛男手持的巨型棒棒糖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pop”二字用鲜艳的颜色书写——毋庸置疑,棒棒糖作为一种常见的廉价消费品,已经成为pop的重要标志,承载着pop艺术的核心精神。
那么波普艺术的核心是什么呢?汉密尔顿的著作和定义可能会给出一个答案。Pop为流行和廉价立了碑,其实是一种艺术的自由,一种解构的自由。
换句话说,波普认为所有消费品都可以是艺术,所有艺术都可以廉价消费。伴随自由的是欲望的表达。汉密尔顿作品中的裸体男女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流行界,情欲被释放,廉价被短暂赞美,消费成为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