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什么?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南京国民党政权迁至台湾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PRC)于1949年成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晚清、民国临时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逐渐形成并解体。
中国的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主要有两大社会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最重要的矛盾。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两大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关系。两大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是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摆脱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换句话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是彻底反帝反封建,实现国家现代化,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扩展数据
20世纪初,梁启超曾从现代化的角度将近代中国近50年的历史演变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代表了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三个层次。第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经世致用理论和自强运动是器物层面现代化的开始;第二,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维新变法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变革。第三,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即文化现代化。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事业成为国家和人民共同关注和开展的主要事业。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以现代化为主题的观点再次被提出。
许多学者明确认为,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或基本线索。他们认为,用现代历史观审视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不仅涵盖了百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还涵盖了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诸多社会变革的改革运动,更能全面地反映历史发展,更接近历史真相。
而且,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的历史研究,可以以是否有利于现代化为主要标准,可以把复杂而广泛的历史内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察,明确各种历史事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