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我在野外,八月,九月,在家,十月,蟋蟀做了什么钻到我床下?好消息在哪里?
我一直很喜欢这句话,比较符合我现在的心态。
我第一次读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太在意。后来我去了中学军训。每天枯燥又疲惫的训练结束后,我走在碎石路上,回到下雨时水从外面溢出的平房宿舍。我躺下,我能听到的只有蟋蟀的低吟。
然后我好像想起了什么。对于一个年代久远,史书鲜有记载的时代(《风中七月》讲的是王文先民的拓荒时期),仅仅是通过一首诗,就把它和三千多年的时间联系起来了!传承历史的不是武力或文字,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
前段时间带着很大的期待去山西侯马看晋古城遗址,但是四处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当我快要放弃的时候,我被指示去一个村庄。在村里一条不起眼的小路旁边,我看到了我盼望多年的废墟:一个十几米见方的土堆,废墟旁边是一户农民的房子,外面是一大片玉米地。那个比农家乐高不了多少的土堆,应该是古城中心晋国宫殿的地基!而城墙的夯土,护城的护城河,连同昔日的古城,早已被黄土掩埋。和我的预期不一样,有点失望。
立刻,我又想到了蟋蟀。曾经在周人祖先劳作之后安慰他们的蛐蛐,是否也和周人的王孙们一起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歌唱?繁华消失,蛐蛐是否陪伴着王孙的后代走过春秋轮回?
万物变化,周而复始。
《七月》这首诗描述了这个宇宙中的普遍规律。太阳从西边升起落下,四季是春夏秋冬,王朝有它的盛衰。一个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的开始,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似乎不是。太阳升起的角度每天都在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秋末”。积累起来,气候会变,时代会发展,历史的滚滚车轮会慢慢向前!
"到了秋天和八月,行会理事和金大富结成了同盟."在这个城市的繁华时代,历史学家留下了这样的叙事,褒贬分明,地位僭越,制度崩溃,但这怎么能阻挡时代的车轮。(*注1)
不变的是生命的中心,从不离开土地。周人的祖先在精卫与二水之间耕种土地时,想到的是自己的温饱;当王孙们在谋划家族在城中的霸权时,他们却在为军队的粮草发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现在仍然期望粮食丰收。
一只蟋蟀看到了周部落的辛勤劳动;蟋蟀再一次见证了周子孙的霸业;还是一只蟋蟀,默默陪伴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度过一段盛世。
王朝兴衰,古城会消失。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辉煌。
但是土地不会消亡,生命永远不会停止!黄土埋葬了旧的繁华,却也孕育了新的生命!
古人在制作青铜器时,总喜欢加上“子孙永用”的字样,希望通过器物将祝福代代相传,在遥远的年代传递给后代。
当这些文物也被埋葬时,蟋蟀正在坟墓的土堆上轻轻地歌唱!
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叹!热泪盈眶!蛐蛐的背后,仿佛可以看到一位年迈的父亲,默默地看着自己的儿孙,微笑着祝福他们!
最后附上七月原文:(对了,看到有人说七月是《诗经》中最长的是不对的,最长的是松露的《唐宫》,是国风中最长的)
七月火满,九月送衣。第一天我胖,第二天我凶。没有衣服,没有棕色,为什么要死!第三天,第四天踮起脚尖。和我的儿媳妇。《卫报》说:“很好”。
七月火满,九月送衣。春天,阳光普照,阿明苍穹。女人捧着篮子跟在后面,乞求软桑。春天来了,齐琦被收养了。女人心里难过,差点带着儿子回家。
七月火满,八月芦苇满。蚕、月、桑,取斧叉,以伐远广,为母桑。七月歌唱,八月成就。玄哉皇,我,为公子裳。
四月美,五月唱。八月收割,十月粉碎。一日以貉,取狐,为子邱。第二天,他们还是老样子,扛着武功。私下说,公开提供。
五月,鹅动,六月,雉鸡震动。七月我在野外,八月于,九月在家,十月蟋蟀来到我床下。穹顶闷死了老鼠,塞进了门里,舔着我老婆和儿子,说要换个年代进这个房间。
6月,食物是沮丧和刺痛,7月,海葵和黄貂鱼。八月剥枣,十月得米。为此,春酒,借助眉毛。七月吃瓜,八月破锅,九月大叔。采茶付钱,吃我的农夫。
九月建苗圃,十月收庄稼。粟黍重,草麻脱壳。嗯,我是一个农民,因为我有同样的庄稼,我去了皇宫工作。白日在草里,黑夜在绳里。急得在屋里搭顺风车,开始播百谷。
第二天,冰在冲,第三天,被冰挡住了。第四天,它的跳蚤把小羊献祭给韭菜。九月霜降,十月洗地。朋友喝酒,说杀了羔羊。当你在法庭上,你可以称他为一个有巨大勇气和无限长寿的人!
PS:我以为我感受到了两句话,其实我写了这么多字XD。
其实我觉得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很多地方都挺搞笑的。本来想换的,但是想了想。投诉的目的达到了,感觉很好!
记得六七年前,有人在网上发了一张淇水之旅的照片,说“古河多已断流,淇水犹清,淇水唐唐古貌依稀可见”。那时候我就忍不住向往了。后来周公庙发掘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我看到有人说一定要去周元“见我心爱的周公”(这是原话,我印象特别深,这位先生好像是个男的)。这次去看晋国腹地的废墟,大概也是出于类似的想法。希望能通过当地的自然风貌了解古人生活的思想和想法,但时过境迁,还是有难度的。
另外,投诉之外的投诉:文物局的人呢?至少古城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怎么连个栏杆都没有!玉门关门口有列车员!
*注1:这段话基本上是抄袭老虎龚的《大国上清》。我觉得不错,就用了。特此声明,原话如下:
“这种结盟,《春秋》仍以传统礼仪描述:“秋、八月,行会诸侯与晋大夫结为同盟。“这个词包含赞扬和批评,但有什么用呢?时代在变,所谓的“春秋笔”无济于事。怎么能阻挡时代汽车理论的进步呢?”
所谓褒贬,是因为这个联盟的主人是晋国的统治者赵盾。按照礼仪,他不应该参加诸侯之间的结盟,但他还是参加了,而且他是主持盟约的人。但这句话还是按照礼仪写在了诸侯后面,没有提到他的名字,因为他的身份是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