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爱国主义的历史典故[六篇]

#能力培养#引言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该表现在漂亮的言辞上,而应该表现在为祖国和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以下是六个爱国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参考!

阅读爱国主义的历史典故

戚继光血战消灭日军,荣立闽浙。

戚继光(1528-1587)是明朝著名的抗日军人、军事家、民族英雄。景,字南唐,后名,山东济宁人,祖籍安徽定远。生在门里。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17岁,攻父,掌管登州卫事务。三十四年(1555)调任浙江省会,次年升为将军,镇守宁波、绍兴、台州。9月,日军800人入侵龙山车站,戚继光等人率领10倍于敌的明军前去阻止。

日军三路夹击厮杀,65438+10多万明军不堪一击,阵势渐乱,节节败退。见情况危急,戚继光跳上一块高高的岩石,连射三箭。敌人三个头目倒下,敌人群龙无首,仓皇逃窜。三十八年(1559),台州倭乱频发,百姓深受其害。数千名倭寇包围了陶铸的千家万户,戚继光从宁波领兵连夜驰援台州,解除了陶铸的围困,歼灭了海门的侵华日军。

之后,我又到金华、义乌等地招募了三千多名精壮的农民和矿工,以岳家军为榜样,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祁家军。戚继光根据南方的地形和敌人的作战特点,创造了长短兵器相结合的“鸳鸯阵”,用飞刀、枪、火箭反复克敌制胜。三十九年春(1560),任台(州)、晋(中)、燕(州)刺史,驻台州。

建造烽火台,修复城墙,训练沿海守军。四十年(1561),数千倭寇登陆台州。戚继光率军出击,在健跳、宁海(今三门)、花街、上峰岭、白水洋、太平(今温岭)新河、长沙等地连续九次击败侵华日军,解救被俘难民数千人。

史称泰州胜利,又称泰州九战九胜。次年夏,助福建,捣毁之敌老巢,击败、兴化之敌,连破六十余营。四十二年(1565)与镇压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寇。戚继光在冀州后,镇守16,正准备修缮,外敌不敢轻易入侵。被排挤,明万历十一年(1583)调到广东驻防。被诬陷后,他抢了工作,回到了家乡。戚继光在练兵、管兵、布阵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其优秀的军事理论著作如《纪效舒心》、《史记·练兵》、《知止·唐吉》等受到军事家的高度评价。

第二章阅读爱国主义的历史典故

林则徐试图禁烟。

晚清时期,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者向中国走私鸦片(俗称鸦片)。他们的目的是用鸦片换白银,掠夺我国的财富;二是用毒品残害中国人民的身体,方便他们侵略。当时很多清官识破了英国人的险恶目的,坚持禁绝鸦片。

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他说:不禁烟,我国就没有银子当俸禄,就没有抵抗侵略的强兵。为了民族尊严,必须禁止吸烟。皇帝派他去广州禁鸦片。

林则徐一到广州,就命令外商交出全部鸦片,并承诺不再向中国走私鸦片,否则严惩不贷。一些外国商人照办了,但英国商人拒绝付款,英国政府的代表李逸也策划了一个阴谋,企图抵制。林则徐果断决策,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国的贸易,停止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别无选择,只能交出鸦片。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滩主持销毁有害毒品鸦片。他以巨大的勇气和决心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第三章阅读爱国主义的历史典故

张骞去了西域。

汉朝时,汉武帝派使臣出使西域,与各国交好,加强交流。年轻的乘务员张骞自告奋勇承担了这一使命。“西域”指的是当时亚洲中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张骞深知出使西域的艰难险阻,但他为国家的开发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驱使他带领65438000多人踏上了征途。途中被敌视汉朝的匈奴扣留10年。后来逃亡,跋山涉水,饥寒交迫,终于到了西域。

张骞出使大湾、康居、大月氏(ZH:和)、大夏等国(在今哈、塔、乌、阿),拜见国王,表达了汉朝希望与他们友好交往的愿望。这些国家的人民见到汉朝的使节都很高兴。几年后,张骞又去了西域。他还派遣许多使节到社都(yāndú)和安息(在今天的印度和伊朗)等国,并与那里的人民建立了关系。就这样,汉朝和西方国家开始了友好交往,尤其是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先进技术、丝绸、冶铁、农作物种植方法都传到了西域,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音乐、舞蹈也传到了中国。在东西方之间,出现了一条贸易路线,人们称之为“丝绸之路”。来来往往的大使、商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东西方交流的渠道,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了解了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第四章阅读爱国主义的历史典故

苏读书时不忘救国。

苏是我国享誉海内外的杰出数学家。

上初中的时候,苏凭着自己的天赋,聪明好学,成绩一直很好,但对数学不感兴趣,因为他觉得太简单了,一学就懂。我在浙江十中初三的时候,学校来了一个数学老师。听说这个老师很优秀,所以听说他能来上一节数学课,苏略感兴趣。

"..."门铃响了,一个穿着白色西装的高瘦年轻人从外面走进来。他的脸白白的,棱角分明,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这么年轻的老师穿西装很少见。他一进门,就在班里引起轩然大波。

走上讲台,杨先生很平静。他把课本扔在桌子上说:“同学们,我叫杨。你不用担心今天不还课本被老师骂,所以今天我们不谈课本,我们要谈国家!”他说话的声音不大,但字字句句都像一颗明亮的子弹,扎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所以下面又是一阵骚动,无精打采的苏也亮了精神。杨老师接着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靠船造炮,牟取暴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国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必须振兴科学,发展工业,救亡图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他大量引用然后描述了数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了救国图存,我们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先驱。为了发展科学,我们必须学好数学……”

这堂课让苏明白了数学的真谛和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正是这堂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引领他走进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此后,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苏等逐渐在数学界崭露头角。

17岁时,苏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工业学校,在那里如饥似渴地学习。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较早进入数学研究领域。同时撰写论文30余篇,在微分几何方面成绩斐然,并于1931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苏一直是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的讲师。正当一所日本大学准备高薪聘请他为副教授时,苏决定回国,在他长大的祖国教书。浙江大学教授回到苏后,生活非常艰苦。面对困难,苏对的回答是:“什么叫吃苦?我愿意,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这是一条爱国光明之路!”

这是老一辈数学家的爱国之心。

第五章阅读爱国主义的历史典故

邓世昌殉难了。

自古以来,战场上的牺牲一直是爱国军人引以为傲的志向。尤其是那些明知自己死在面前还能勇敢去闯灾难的人,更是令人敬佩。死于中日甲午战争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海军军官之一,清朝北洋舰队致远舰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经常对士兵说:“谁死了?希望我们死得好,死得好!”1894,中日爆发甲午战争。邓世昌说过很多次,如果我在海上遇到日本船,遇到危险,我就跟它一起沉!

今年9月的一天,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开始了。中国旗舰受伤,国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船上升起旗帜,以吸引敌舰。他指挥的致远舰是战斗中最英勇的。前后炮齐射,一次次击中日舰。被日舰包围,致远舰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觉得最后的时刻到了,对部下说:“就算死,也要让中国的海军看起来很伟大。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他命令日本船只“吉野”号全速前进,与它同归于尽。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吓坏了日本人。

不幸的是,致远舰被鱼雷击中,船体爆炸,沉入海底。200多名官兵大部分死亡。邓世昌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但看到部下无一生还,毅然退出救生圈,沉入大海,献出了生命。

第六章阅读爱国主义的历史典故

郑和下西洋

到了明朝,为了加强国际交流,明太祖成祖决定派遣一支庞大的舰队到西方国家,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亚和印度洋。这支舰队的大使是郑和,被称为三宝太监。

经过充分的准备,郑和于1405年带着两万多名水手、医生、工匠以及中国的许多其他专业出发了。他们的海船长44英尺,宽65,438+08英尺,可容纳65,438+0,000人。他们的造船技术高超,还会用指南针定向。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各国看到如此庞大的舰队时,他们都钦佩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到达现在的东南亚各国、阿拉伯半岛,远至非洲东海岸。所到之处,他拜访当地国王和领导人,赠送礼物,表达友谊,并邀请他们访问中国。船队与当地人进行贸易,交换需要的货物,所以人们称中国的海船为“宝船”。

与一些掠夺财产和奴隶的西方探险家不同,郑和航海是为了友谊和交流。他在与各国人士接触时,总是彬彬有礼,充满活力,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现在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有以“三宝”命名的城市、港口等地名。郑和下西洋在世界上是很早的,为祖国赢得了友谊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