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与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以下是唯物史观的创建过程,欢迎阅读收藏。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之一。

它的发现、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它是在继承前人优秀理论成果、总结革命斗争经验、批判历史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的科学研究而完成的。

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是马克思不断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不断排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走向唯物史观的过程。

本文通过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建立

一,马克思以前人们的历史观

在马克思之前,人们用唯心主义的历史观看待历史,这种历史观长期统治着社会历史理论。

列宁认为,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产生之前,所有思想家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

唯心主义是一种将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

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一基本点出发,把人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斗争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理论形态: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历史唯心主义和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历史唯心主义。

这两种形式的唯心史观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都用历史本身以外的因素来解释历史。

他们共同的基本思想是: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忽视物质生产活动,抹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整个世界历史只是英雄实现其思想和意志的过程,即使是最高意志也只能“启蒙”他们,并通过他们表达出来。

第二,唯物史观的建立过程

(一)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初步研究

1.1844的《政治经济学手稿》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开端。

在1844的《政治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阐述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这在唯物史观的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有意识地将哲学的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从对“复制”的批判转向对“原始”的批判,即从对宗教、国家和法律的批判转向对市民社会(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形成了在探索和建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异化劳动理论,向发展历史一般规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其次,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无非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对于人的生成过程”。

《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把社会历史看作是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把生产劳动看作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此外,手稿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它为科学解释人性奠定了基础;分析了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根源,加深了对阶级斗争理论的理解。

这些认识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唯物史观的形成。

2.《神圣家族》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推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首先揭露了思辨哲学的秘密,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针对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认为思辨唯心主义的秘密在于概念的独立性和物化,即把最初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看作是独立存在的本质,把它看作是客观事物的创造者,而客观具体的事物只是一般存在的独立本质的简单存在形式。

接下来,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的唯心史观,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

针对鲍威尔等人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唯心史观,马克思明确指出,历史不是由思想决定的,而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

最后,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鲍威尔等人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英雄与群众、精神与物质对立的历史。

鉴于这种唯心史观,马克思不仅强调物质利益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特别强调工人阶级在创造历史中的伟大作用,指出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解放自己”。

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体,是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的重大发展。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最首要的观点。

在《提纲》中,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基于此,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阐释了人的社会本质,正确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和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阐明了时间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在《提纲》中,马克思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全部缺陷,指出旧唯物主义既不能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不能看到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所以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者一样,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看作是精神作用,而不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在看待历史时是唯心主义的。

科学实践观为马克思全面创立和阐述新的世界观,特别是新的历史观找到了正确的立足点。因此,恩格斯把《提纲》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2.《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在形式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指出费尔巴哈除了人与人之间理想化的情感关系以外,对其他社会关系一无所知。

强调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自己考察历史的出发点。为了创造历史,人必须能够生活,所以需要衣服、食物、住所等东西。因此,物质生活本身是第一历史活动,阐明了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接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他们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有分工,这不仅使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之间的矛盾成为现实,而且导致了对人的强制束缚。

还指出了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各种所有制形式。

通过对分工范畴的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解释了生产活动与分工的关系。正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其他社会活动形式和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导致了阶级对立。

正是在分工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和一般发展规律,从而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运动规律: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动态的反作用。

这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辩证法,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律。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市民社会作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

至此,关于社会形态的完整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步形态已经形成。

(三)唯物史观的具体阐述

1.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公开的阐述。

马克思把他即将建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完全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确立了这一全新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客观的、变化着的社会生产关系,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既是从本质上理解社会历史本质的前提,也是一切具体学科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用大量篇幅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取代了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分析,使唯物史观的表述更加准确和科学。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的唯心史观,首次使用了“生产关系”这一科学概念,进一步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

2.* * *宣言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回答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他们指出,由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辩证法,人类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消亡都具有历史必然性,因此具有暂时性,其根源在于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还深刻阐述了阶级斗争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资本主义自身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

他们把唯物史观的理论运用到革命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使唯物史观的表述更加系统和精辟。

进一步阅读

基本概念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它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唯物史观指出,一切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丰富,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即社会制度和结构,以及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决定社会意识(即意识、要求、思想等。那伴随着系统结构),而社会意识可以塑造和改变社会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要素所有者与生产力提供者的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揭示的经济组织形式)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如果从阶级的角度看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利益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引发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唯物史观是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他们称之为唯物史观或唯物史观。俄罗斯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学,是唯一的科学历史观,是社会科学唯一的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方法。伯恩斯坦等人将其修正为经济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定义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对于政党来说,历史观是政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到国家的集体记忆,民族的精神积淀,文化的基因传承。在唯物史观诞生之前,人们总是从上帝的意志、杰出人物的思想或者某种隐秘的原因,即从某种精神因素来解释历史事件,解释历史的发展。其结果要么是对人类历史的曲解,要么是对人类历史的完全漠视。与中世纪用上帝的意志解释历史的神学观点相比,资产阶级的历史观是一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个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特定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人,或者失去感性存在的神秘自我意识。从这样一个抽象的人出发,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必然归于人性的善良或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和人们想象、思考的事物来解释历史,因此不可能正确认识历史和历史研究的对象。

特性

方法不同于以往所有的历史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不同于以往所有的历史理论。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只是追求自己目标的人的活动。但是,历史唯物主义说,人不是处于某种幻想的孤立和孤独中的抽象的人,而是在现实中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现实的人只不过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的一切性质和活动总是依赖于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从使人这样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来观察人及其活动,可以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准确地描述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问题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其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具体的社会科学侧重于社会生活的某个局部领域和某个个别方面不同,它侧重于研究社会整体和整体的一般结构和发展规律。它的任务是为每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