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中的反驳技巧

辩论赛中的反驳技巧

有时候一个巧妙的问题或者一个机智的回答直接影响到辩论的变化。以下为您提供辩论中反驳技巧的相关信息。欢迎阅读!

辩论赛中的反驳技巧

技巧1:利用你的力量。

武侠小说里有一招,叫“借力打力”。意思是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利用对手攻击的力量进行反击。这种方法也适用于论证。

比如在“知难而行易”的争论中,有过这样一轮:

教授:是的!那些人直到上了刑场,死了才知道法律的力量。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而退”,彼岸辨友!

当对方用“知法容易,守法难”的例子来论证知法容易,守法难的时候,积极的一方立刻转而从“知法不易”的角度来强化自己的观点,给予对方有力的反击。扭转了被动局面。

在这里,方正之所以能够用反方的例子来对抗自己的身体,是因为他有一系列不以口头表达、重新诠释文字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辩论中的“知识”,既是“知识”的“知识”,也是基于人类理性的“知识”;遵守法律并不难。作为一个行动过程,杀人不难,但懂得如何保持人的理性,克制杀人的恶性欲望,就很难了。这样,对立一方的“知难”与“行易”的宽泛、高层次定义,以“知易”与“行难……”的狭隘、低层次定义的攻击,有效地回击了对立一方,对立一方建立在“知”与“行”这一肤浅层面上的论证框架也就崩塌了。

技巧二:嫁接。

把对方论点中有缺陷的部分去掉,换成我们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称这种技术为“嫁接”。例如,在知难而行易的争论中,就出现过以下例子:

反方:古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意思是蜀道难,“行”就是“去”!如果不难,猴子为什么不叫他孙智仁?

方正:孙的绰号是孙猴子,但对手知道他的法定名称是孙悟空,是“悟道”的“知识”吗?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以花代树”的论点。反方的例子看似有理有据,实则牵强:很难反驳“孙行者为何不叫孙知仁”,虽然是近乎无理的倡议,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积极的一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点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一方入手,以“了解”即“知道”来反诘对方,让对方关于“孙”的引语变成了扛柴火救火,事与愿违。

以木代花的手法是论辩理论中的强攻,需要辩手勇于出招,勇于反击,所以也是一种难度大,对抗性高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技巧。诚然,实际场景是口若悬河,变化多端的,并没有随时可用的“孙行者”“美猴王”等现成素材,也就是说,更多的是“替身花”。辩手有必要准确地概括或推导出对方的观点和我们当时的立场。

比如,在关于“治穷比治傻更重要”的辩论中,有一句话是肯定的:“……对方辩手是以紧迫性来衡量重要性的,所以我想告诉你,我现在很饿,急需食物,但我还是想辩论,因为我意识到辩论比饥饿更重要。”话音一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冷静地辩解道:“我的对手,我认为‘有饭不吃’和‘有饭不吃’是两回事……”对方的回答引起了更热烈的掌声。积极的一面主张贫穷不足以恐惧,以及用“没饭吃”来对待愚蠢的相对重要性,而消极的一面马上从自己的角度总结出“没饭吃”的要旨,明确对比了两者的本质区别,有效遏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秘诀3: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的观点,遵循对方的逻辑,在推导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一些合理的障碍,使对方的观点在附加的条件下无法成立,或者得出与对方观点完全相反的结论。

比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房子”的争论中:

对方:.....我们要互相要求区分朋友。龚宇此举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和财力。这有什么不好?

正面:龚宇搬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是龚宇所在的地方很难走出去,那他怎么搬回家呢?.....可见,搬可以考虑,搬完山还得搬!

神话和故事都是夸张才有意义的,其本质不在于本身而在于寓意。所以,一定不能让对立的一方讲事实,否则,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对立一方的“方法论”一定会站住脚。从上面的论点来看,对方在这件事上的论点是有根据的,坚实的。积极的一面先是肯定“搬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然后大家“很难走出愚公所在的地方”,自然就引出了“如何搬回家”的追问,最后得出“先移山,后搬家”这样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它贯穿了一个又一个,以压倒性的进攻击败了对方的就事论事,真是妙不可言!

技巧4:找到问题的根源

所谓激进,打个比方,本文指出对方的论点与题目不密切相关或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纠正对方论点的立足点,将其拉入我们的“势力范围”,使其正好服务于我们的观点。与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的方法相比,这种技巧正好与其思维相反。

比如在关于跳槽是否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争论中,就有这样的辩护:

亲: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冠军张勇刚刚从江苏跳到陕西,对方辩手还说自己没有为陕西人民做贡献,真是寒心!

反方:请问运动队可能跳槽了吗?这正是我们这里提倡的合理流向!(掌声)对手戴着跳槽眼镜看问题。当然,这个世界黑得像乌鸦,所有的动作都是跳槽。

以张勇为例。他从江苏搬到陕西后,获得了更好的发展自己的空间,这是事实。反对的一方马上指出,对方所举的具体例子是错误的:张勇不可能通过“跳槽”这种不规范的人才流动模式去运动队,而只是在“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合理流动”,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说服力和震撼力,收到了比较明显的反客为主的效果。

秘诀5:拿到桶底的薪水。

巧妙而有选择性的提问是许多辩手使用的进攻手段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会让人陷入“两难”的境地,无论对方做出哪个选择,对自己都没有好处。正确的做法是从对方的选择题中拿一个预设的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精神。这个技巧就是抓住问题的根本原因。

比如在“思想道德要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争论中,就有如下一轮交锋:

反方:……我问雷锋精神是无私奉献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优点:...这里的反对者误解了等价交换,意思是所有的交换都应该是等价的,但不代表一切都是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并不等同。(掌声)

反方:那我想问一下另一位辩手,我们思想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教授:为人民服务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第一回合,对方有“邀君待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如果思维定势被动回答问题,就很难应对对立方预设的“两难”:选择前者恰恰证明了对立方“应该超越市场经济”的观点;选择后者是违背事实的,更是荒谬的。而正方辩手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直奔主题,从两个预设选项中引出“等价交换”,以冷静的语气、犀利的言辞、灵活的应对、高明的手法彻底推翻了它作为预设选项的正确性,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辩论场上的实际情况很复杂。要想在辩论中化被动为主动,掌握一些反客为主的技巧只是一个因素。另一方面,反客为主需要靠即兴发挥,相当到位,但没有规律可循。

技巧6:攻击要害

在辩论中,经常会发生双方在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事例或表达上纠缠不清,结果看似辩论得很热闹,实则离题万里的情况。这是争论的禁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在第一次辩论和第二次辩论后,迅速找准对方论点中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个问题,一攻到底,才能在理论上彻底打败对方。比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争论的关键是:不温饱能谈道德吗?只有在辩论中始终抓住这个关键问题,才能给对方致命一击。在辩论中,人们经常会有“避实就虚”的说法,偶尔使用这种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对方问了一个我们答不上来的问题,我们不知道的话,不仅会丢分,甚至会闹笑话。在这种情况下,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寻找其他弱点进行攻击。但更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避实就虚”、“避重就轻”,即善于在基础性、关键性问题上打硬仗。如果对方提问,我们马上回避,难免会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不好的印象,认为我们不敢正视对方的提问。另外,如果对对方提出的基本论点和概念攻击失败,也是失分。善于抓住对方的要害,进行攻击,才能取得胜利,这是辩论中的重要技巧。

提问的技巧

辩手希望通过提问来控制字母大赛的进程,确立自己的主动进攻地位。所以,问什么?怎么问?你什么时候问?谁会问?都很讲究。

(一)关于逻辑的问题

根据“问题理论”的理论,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有限的可能答案范围。根据这个范围的特点,问题可以分为:

(1)是/否问题,对此类问题回答“是”或“否”;

(2)列举题,要求列举必要的例子或性质;

(3)求祈使句,需要‘方法’或相关的指令来完成任务。

在问题逻辑中,问题本身是有真假值的,问题的“真假”是由答案决定的。如果对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则该问题的值被称为“真”。另一方面,如果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则问题的值为“假”。问题的价值有“真、假、不当”三种,所谓“不当”是指提问不当。

(二)问的基本要求

首先,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有针对性;然后根据提问目的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一般来说,提问的目的可以分为: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想法而提问;因为没听清楚对方的话而提问;因模棱两可而提问以促使对方进一步论证;有时候我们提问是为了强调自己的重要观点或者对方的一个错误,这是进一步论证的伏笔。

提问时,要简洁明了,切中要害。一般情况下,提问结束,发言也要终止,否则继续发言会掩盖问题本身;不要犯“预期原因”的错误:提出问题后,反驳你的假设答案。

(3)困境

两难问题的目的是让对方无论回答什么都出错,陷入两难推理和否定自己的尴尬境地。在两难问题中提问时,问题应符合要求:前提条件为真,对方选择的答案需要完整列出,问题的构成符合“条件推理”和“析取推理”原则。所谓“条件推理”规则就是上面提到的“MP规则”,“选言推理原则”可以这样解释:如果A和B两个原因都能导致C的结果,在C事件已经发生的前提下确定A事件没有发生,那么B事件一定发生了;相反,事件B没有发生,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事件A一定发生了。符号化为:

{A∨B→C,C,~B}∣—A

{A∨B→C,C,~A}∣—B

(四)陷阱提问法

也可以叫“引诱提问法”,目的是把对手引入圈套。用暗示蝗虫的复杂问题提问,让对方在回答问题时落入陷阱。

一般来说,这种提问方式的使用是很讲究时机的,通常是在对方放松警惕的时候,出其不意地突然提问。

(五)反诘提问法。

反问句往往是你非常清楚的问题。其实他是以提问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提问者并不期待对方的回答。目的只是为了加强我们的论点或者强调对方的矛盾。这种对立多用于辩护或反驳,也可用于陈述。

答题技巧

在辩论中提问。意思是进攻,是主动的表现;回答问题是辩护,实际上是为自己的论点辩护。当然,当时表面上是回答,是辩护,实际上是攻击。

(1)注意问答

问答是辩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精彩的问答会深化辩论的主题。正因为“问”是主动的,“攻”;“答”是被动的、防御性的,很多辩手喜欢用问题来回答,从而达到“以攻代守”的战略战术目的。结果往往会降低辩论的激烈程度,使其失去一些魅力。

不回避问题不代表回答所有问题,或者直接回答所有问题。其实答题有很多技巧。但无论你用什么方式回答问题,你都要清楚:回答问题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维护我们的立场,揭露对方的矛盾。

(二)设置条件回答法

有时候对方提出的问题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结论,所以我们无法对这类问题给出无条件的答案。根据情况,搞清楚对方提问的目的,特别注意是否有“陷阱”,然后以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为前提,再回答相应的问题。

有时候需要处理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设置条件回答比较好。

(3)代表他人回答问题的方法

在辩论中,我们常常不回答问题,提出完全不相干的新问题来摆脱困境。这里所说的“有问必答”并不是指这种情况。这里所说的“带着问题回答”并不是回避问题,而是指出迂回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本身,结果往往是问题被对方退回。有时候也会用“以问代答”的方法来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下面就不讨论了。

(四)模糊回答法

当对方的问题不清楚,或者直接回答对我们不利,但必须回答时,可以使用模糊回答法。含糊的回答可以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或模糊的概念,让对方不着边际,无法准确把握意思。这种回答有点像外交辞令,在外交场合经常使用。除非绝对必要,一般辩论中不应使用“模糊回答法”。

(E)问题本身的答案。

当问题的前提是错误的,虚假的,或者对自己一方不利的时候,可以直接否定问题本身,指出对方的荒谬。

(6)打破困境,提出问题

解决困境的方法有几种,常用的有:

(1)避免回答。

(2)直接指出对方前提的错误。

(3)当对方在两难问题中列出不完整的前提时,要提出对自己有利的前提,得出相同的结论。从而维持我们自己的论点。

(4)构造另一种反两难推理的两难推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前提必须不变,结论变得对我方有利。

(7)巧妙组合答案:自问自答。

顾名思义,“自问自答”其实就是问自己问题,自己做回答。它与反问句的区别在于,自问自答只是为了突出观点或加强论述的震慑力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常用作陈述和讨论的开场白。例如,在“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立场下,剑桥大学提出的论点由一系列问题和相应的回答组成,被评委们称赞为“精彩绝伦”。

(八)处理不回答问题的技巧

每个辩论队都准备了攻击的“武器”——一连串的问题,对方却置之不理。武器不用真的很烦。当问题得不到回答时,首先要审视自己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重要。如果有,就要反复问他们。作用之一是让评委和观众明显感觉到对方在回避问题;第二个作用:抢占有利战场,不进则退。必要的时候回答自己,然后反驳自己,强化自己的优势,让评委和观众承认我们有进攻的主动权。

有一些你经常问你的辩论,我问我“我不想生生死死。”很多准备好的炸弹都成了“哑弹”,似乎对方不理就没有出路了;和对方打交道的方式也很单调:或者反复问同一个问题;或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也不回答你的问题。于是,辩论发展成两条“平行线”我们主张在辩论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讨论和争辩;如果真的遇到一个一直回避问题的对手,不要害怕,自问自答而不是对方的“辩论”。如果对方不反驳,就相当于承认我方是正确的;如果对方反驳,就相当于回答了我们自己的问题,两种结果都对自己有利。所以可以用“防守”的手法来对付反复回避回答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