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电影的复习,需要历史课,最好是1500字。

国父孙中山亲自颁发“义书”,奖励华侨郑毓芝先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华侨是革命之母”是孙中山先生对华侨为中国民主革命所作贡献的褒奖。在福建省永春县仙家镇东里村村口前的侨光阁树荫下,有一块绿色雄浑的“精义形碑”石碑,见证着东南亚华侨支援辛亥革命的历史。

从永春县城开车到秀山镇,再爬10多公里的环山公路到仙家镇西边,就到了东里村。民风淳朴,勤劳向上。这时可以看到村口牌坊前的路上建有一座“侨光阁”。在两棵大樟树的树荫下,矗立着一块与众不同的石碑。石碑呈长方形,上面略呈拱形,由于石碑上端刻有两面交叉的旗帜,整个碑面。它是辛亥革命十八星军旗的旗帜。下面刻着孙中山先生的影子雕像(是近几年加的)。雕像四角刻有“国父孙文”字样,孙中山像下刻有“景宜香”三个大字

碑文全文(原文无标点)写道:“郑宇是指”民国开国之初,宣扬大义,不遗余力地给它一个优越的碑文,世世代代永不失落。临时总统孙文。民国元年三月初一。碑边四周有雕刻,左右两端有枝,上端有云,下端有花。纪念碑的底座由三层石头构成。“经义碑”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福建华侨参与辛亥革命的历史。

1911辛亥起义期间,大批永春籍华侨、留学生对清廷的腐败无能义愤填膺,秘密组织洪门、天地会,为振兴中华寻求民族自救,为支持民主革命做出了贡献。据统计,跟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和革命党的永春籍华侨和留学生有严子俊、宋媛媛、郑毓芝、程铮等。

“精艺形石碑”是郑毓芝先生专门设计的。郑毓芝(1851-1929),福建永春县仙家镇东里村人。他出国到马来亚槟城打拼,后来经商致富,成为当地华侨领袖之一。海外华侨和留学生唾弃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早日推翻它的决心和毅力,寻求建立民主宪政制度的新中国日益活跃,聚集有志之士参与宣传革命正义,加入同盟会。南洋是华侨和留学生筹集资金、策划和支持革命的基地。

马来西亚北部的槟城是一个天然良港。必经中国东南,也是福建华侨的重要聚居地。孙中山先生三次访问槟城,倡导革命组织,鼓动当地华侨参加革命活动,受到华侨的好评。1906年9月成立中国同盟会槟城支部,积极宣传革命正义。

祖籍孙中山先生故乡的郑毓芝,一贯反清爱国,特别支持孙中山先生献身“驱逐满人,恢复中华”的革命号召,立即加入槟城支部第一批成员,多次参加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的重要骨干会议,盛赞孙中山先生的勇气和德行。郑毓芝家族大力支持革命,多次捐钱捐物,鼓励民族,宣传大义,动员海外华人建功立业。

南洋华侨、留学生不仅出钱出力,合作搬运武器到广州,而且冒着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血洒四方的决心,“置生死于度外,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策划策划黄花岗起义,以求早日建立在国父孙中山先生卓越的“三民主义”基础上的民有、民治、民享。

1910年2月,孙中山先生一家又去了槟城。目前槟城各行各业的华侨都主动参加革命,气得不遗余力地出力。他们都是自愿加入同盟会的,最后在槟城成立了“南洋总机关部”,为中国革命打下了基础,并暗中筹集人力、物力和财力。

后来,孙中山先生去了美国,他的家人留在槟城,并接受了郑毓芝先生的亲属和其他人的帮助。孙中山先生家人的日常生活安全无虞,受到很好的照顾,使孙中山先生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前往英、美、日等列强,寻求援助和支持,宣传建立民主宪政的理念。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都建立了文学社团组织,* * *会员大会主要集中在新军八镇16号社团发展会员。武昌起义前,已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团和* * *会员大会,约占新兵总数的三分之一。

1911 <宣彤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四月二十七日,赵生、黄兴率领闽粤华侨、日侨、留学生等一百余人,攻入广州巡抚署驻广州,与清军在街上激战,令其痛哭流涕,但终因兵力分散而失败。最后,72位烈士遗骸被集中安葬在黄花岗,黄花岗72烈士陵园是为纪念革命先烈而专门修建的。在这次战役中,起义中牺牲的同志有粤军40人,闽军20人,桂军6人,川军3人,皖军3人,但实际牺牲人数为86人,可见战斗之激烈,牺牲者赵生是领导者之一,其他如余培伦、林士双、文林、林觉民、方圣东、陈欣等都是同盟军。

值得一提的是,黄花岗72名烈士中,华侨、留学生遇难者29人,其中支持中国革命的日本人30人,占参加起义遇难者的三分之一以上。黄花岗之战震惊世界。列强已经知道清廷已经筋疲力尽了。黄花岗之战虽然最终失败,但其历史意义和目标显然影响了全中国人民早日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决心。与此同时,有志之士也开始谋划建立以三民主义为基础,主权在民、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宪政制度,以彻底推翻君主立宪的封建专制制度,为日后“武昌辛亥双十起义”的成功奠定基础。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 * *进步协会为骨干的革命派决定将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湖北发动以武汉新军为中心的新的武装起义,秘密决定团结革命派的力量,与袁世凯新军和北洋军阀达成秘密协议,抗衡清廷。最后191,新海65438。代表新中国革命成功,腐败的清朝走到了穷途末路,缔造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1912 65438+10月1中华民国成立时,国父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授予有功人员和支持革命的华侨。郑裕被孙中山先生授予“正义之徽”,正义之徽是民国年间献给“正义之徽”而专门在郑裕设置的。

“敬一行”原本只是一张奖状纸,但刻在石碑上,十分罕见。永春东里村口西广场门牌前的马路上有一块“敬一行石碑”。如今,它在遮阳避雨亭“侨光亭”中鹤立鸡群,枝桠舒展,郁郁葱葱,遮住了“静宜兴石碑”。

石碑上刻的条纹都被涂成黄色,底部的黄花不禁让人想起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就像风暴亭的名字是华侨之光一样,碑碣更是光芒四射,及时展现了华侨之光,它就是大家俗称的西来西往的仙家镇东里村华侨之乡。

1980年初,泉州有关部门对“精一形”石碑进行了原样重新雕刻,并送往东里村。东里村在1984村公路边修建“华侨日光棚”时,在两棵大樟树的树荫下重新竖起了石碑,似乎在阐述永春华侨支援革命的历史功绩。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仙家镇东里村郑后人郑德全为纪念百年辛亥革命成功题词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