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拍摄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现场记录的“一次性”能力
摄影师通过镜头造型的手段,在取景框中进行判断和选择,展现现场事件的因果关系、矛盾冲突,记录精彩瞬间的细节,使负载的事件通过影像传达,反映时代精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就要求摄影师在事件现场要有现场的观察和判断,而不是“现场”的机械记录。“现场”拍摄应该是动而不乱,静而不死。
摄影师进入现场后要有一个观察和熟悉周围环境的过程。场景往往很复杂,环境就是纪录片的“场”。人与环境密不可分。选择什么和如何选择镜头,直接体现了摄影师对事件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判断和表达。
镜头的录制不是开机后等磁带录完,而是有的放矢。不要把场景给最有趣的东西,而不是整个场景的固定记录。观众受不了那种安静得发呆的长镜头。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镜头内部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这与观众的观看心理有直接关系。如果缺乏信息,信息不连贯,观众的观看兴趣就会下降,从而影响纪录片本身的意义传递和审美感知。一味追求“长镜头”的真实,是纪录片变得单调乏味的必然趋势。简单地堆砌生活场景,不加选择和提炼,很容易使创作陷入“自然主义”的境地。摄影师要对“长镜头”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如果“长镜头”不足以体现某种意义和信息,那么与其说缺乏,不如说短。
二、摄像机的场景干扰
20世纪60年代的“真实电影”以摄影机为“催化剂”,推动了某件事的发生,甚至引导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挖掘了隐藏在人类创造的环境中的真相。“直接电影”的创作者带着摄像机进入紧张的局势,满怀希望地等待危机,在摄像机拍摄的事件中寻找真相。无论是“直接电影”还是“真实电影”,追求“真实”是他们共同的理想,但事实往往让人无限失望。在纪录片场景的拍摄中,摄像机和工作人员的存在对现场有着不可抗拒的干扰。拍摄者可能会因为镜头的介入而改变言语和行为方式,甚至打破人物之间的正常关系。很多纪录片创作者都会遇到这个头疼的问题。摄像师往往会因为在镜头取景器中看到的一个不自然的小动作而失望,镜头无形中抗拒真实的过程。事实上,我们不可能还原绝对的真实,因为真实在纪录片的制作中很大程度上只存在于创作者的诚实和良知中。每个创作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定义真理。更准确地说,纪录片的真实只是创作者理解的真实。任何创造都是主观的。谁能说教科书上的历史是绝对真实的?现场拍摄,无论是高学历还是低学历的人,都会在镜头前表现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只是这种行为变化的大小不同。虽然人们认为互相交流可以消除对方的不自然,但让对方把摄像师和摄像机当成空气,只是创作者的自欺欺人。让·胡施(Jean Husch)在拍摄《真实电影》(real movie)和《夏季纪事报》(Summer Chronicle)时,当他拿出麦克风时,“他发现相机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做出与日常生活不同的行为”。
第三,“偷拍”技术的局限性
偷拍是指摄像师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人拍照,拍摄时希望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偷拍”技术在纪录片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直接影院”提倡不打扰对象的拍摄方式,一直是“偷拍”的成功先驱。现在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也乐此不疲。偷拍照片真的给纪录片增色不少。电视纪录片《龙脊》包含了许多精彩的抓拍片段,学生和老师在教室里温馨动人的场景,村头和村尾村民的日常生活等等。但在偷拍镜头下的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陌生化的效果。人们希望通过屏幕看到身边真实的事件和过程,从而通过屏幕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安慰和愉悦,但从偷拍者那里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表象,而不是真实。正如苏联纪录片大师维多夫所说:“一个摄影师不应该成为现实中不偏不倚的观察者,而应该积极地把自己埋在生活的大门里。一旦他进入,他可能会明白‘万事皆有因’,这成为他电影中的主要观点。”有时候很难偷拍到具体事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可以拍摄的题材和内容是有限的,技术操作的可能性和法律正当性限制了偷拍照片的内容。比如不能因为要秀恩爱就偷拍别人的亲密场景。
第四,纪录片也要体现美。
纪录片拍摄中,自始至终都在强调纪录片。如果这根弦绷得太紧,往往会产生另一个矛盾,图像是否具有视觉美感。比如拍一个农家厨房,白天光照很低,相机根本拍不到正常的精细画面,但这种黑暗的环境是主角重要的生存空间。记录这样的场景,不可能“不打扰”对象,所谓的“原生态”也没有意义,因为不可能看到影像。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开灯。需要注意的是现场如何隐藏几个灯光,灯光是否能让被拍对象习惯,画面上的灯光效果是否能模拟出来,灯光结构是否合理。摄影师在纪录片拍摄现场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受环境的控制,因为摄影师的工作必须传达一个符合视觉审美传播规律的影像。尤里斯·埃文斯(Juris Evans)在《摄影机和我》中说:“场景的再现,给纪录片的拍摄引入了非常主观的个人因素。导演的正直——他对真理的理解和态度,他传达主题基本真理的意志——他对观众责任感的理解...不包括这些‘主观’因素,纪录片的定义是不完整的。”任何手段都是语言的工具,使用这种语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认同。“真实不等于自然状态,真实不等于粗糙”。
在跟踪拍摄中,通常的方法是使用广角镜头。焦距为9mm时,视角在98°左右,场景视野开阔,画面相对稳定。移动时不容易抖动,景深大,画面信息量大。但同时,在运动跟踪拍摄的过程中,周围杂乱的景物也进入画面,离拍摄人太近容易变形。而且这种“广角画面”在电视纪录片中已经泛滥成灾,随之而来的是平庸和艺术审美价值的丧失。如果用焦距16mm左右的镜头拍摄,其视野比较小,接近人眼的视野,画面中的信息比较集中,纪录片的焦点比较突出,但由于采用中焦拍摄,在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包括临场的判断,对事物的预见,对拍摄时机和拍摄主体的精心选择,对焦点的准确把握和对器材的巧妙运用,以获得稳定而又富有美感的影像。好的摄像师是用无声的记录来展现剧情的,隐藏的越深,越能展现纪录片的手段。
在现场,准确控制场景和镜头的移动,不仅可以使录制有重点、有节奏,还会直接影响纪录片的观看情绪。要在“一次性”事件中拍出完美的形象,首先你需要对事物的发展有一个判断力和预见性,熟悉周围的环境。把画面拍美,让画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是每个摄像师最起码的职责,与真实记录并不矛盾。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摄像师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他应该有独立的判断,并有权将这种判断进行到底。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和纪录片理念的更新,未来的纪录片将呈现出更新的风格,届时制作的纪录片必将带来一场审美风格和制作方式的革命。
拓展阅读——视频素材拍摄标准指南
第一,做好前期沟通
拍摄前与品牌部门进行前期沟通,确定拍摄主题、拍摄人物、场景。例:案例需要拍摄外景全景、产品特写、测温演示等图片。
第二,使用横屏拍摄
竖屏视频适合以人为主体的视频,视野相对有限;横屏视频适合以场景为主体的视频,在展示产品和方案的场景化应用方面有优势,所以视频素材通常是在横屏拍摄的。
第三,确保画面清晰
前期拍摄时在相机设置中选择1080p以上的分辨率,然后用钉钉将视频发送给界面人,避免微信发送造成画质严重损失。
第四,保持镜头稳定
镜头高频晃动会造成视觉不适。拍摄时应双手握住相机,固定画面或平稳移动以保持画面稳定。
5.选择适当的距离/角度。
将被摄体置于画面中央,选择合适的拍摄距离,避免被摄体过大、过小或过偏的情况。
第六,简化拍摄背景
为了突出主体,拍摄时要选择干净的背景,避免其他干扰元素进入镜面。比如背景人多的时候,要选择镜头人少的角度,在人流量低的时候拍摄;背景有很多杂物的时候,拍摄前要把杂物清理干净。
七,完成你开始的事情
视频内容要从头到尾,完整的动作要录下来,拍摄前后各录5秒,方便后期处理。
拍摄注意事项
一、拍摄要平、准、稳、匀。
平视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相机水平。如果画面没有保持水平,画面中固定的水平和垂直的物体,如房屋、电线杆、人等等,都会是歪的,不仅会给人不舒服的视觉效果,还会造成心理的不稳定和不安。用三脚架拍摄时要调整水平,用手或肩拍摄时要随时调整取景器中的水平状态。
准指体育摄影过程中对左画面焦点的准确取景和构图,拍摄时注意跟焦的技巧。摇图时要按左图站好位置,然后从头开始摇,既能保证摇的速度均匀,又能兼顾拍摄时构图的准确性。
体育摄影的手指在握持的过程中,画面要保持稳定,不能晃动,否则会给人一种眩晕的感觉,从而造成心理上的焦虑。手持拍摄时,尽量在一个镜头屏住呼吸或者让身体找到一个依靠点和支撑点。尽量用短焦距相机镜头拍摄,减少相机抖动。
在均匀指向体育摄影的过程中,相机的运动速度要均匀,不能快也不能慢。用三脚架拍摄时,要调整好三脚架的阻尼,掌握用手拍摄时的拍摄要领,用力的增减过程来启动和停止动作。
二、手持摄像机的拍摄方法
手持相机拍摄移动镜头最大的困难是保持画面稳定。造成画面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机身的晃动。为了减少拍摄时身体左右晃动,走路时要尽量把脚放在一条直线上。避免上下晃动的最好方法是迈小一点的步子,腿稍微弯曲一点,因为人体的各个关节都是很好的减震器。手持相机拍摄时,应遵循“走直、弯腿、小步、腰放松”的拍摄要领。只要多加练习,掌握拍摄技巧,手持相机也能拍出满意的画面。此外,拍摄时应尽量选择短焦距的相机镜头。
第三,要注意对焦,不要拍虚的,先用自动对焦,再练习用手动对焦点。
第四,先不要逆光拍,用顺光、顺光、侧光拍,也就是对着窗户拍。
五、开始拍摄,尽量少动,尤其是避免风箱推拉拍摄。
六、拍一组,场景要换,一个镜头的时间不能太长,像拍电视剧一样,一个一个拍,拍一个不能没完没了,荡来荡去,推拉摇晃,不是不能动,而是要有目的。
纪录片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1,尽量保持实际声音的真实环境。
实声是指在拍摄一个画面时所录制的声音,可以弥补画面的不足,增强影片的生动性,增强影片的真实感。
这种实际的声音可以增强影片的真实感、可信度和亲和力,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也会让观众感到更加亲切,拉近影片与观众的距离。
2.如果历史图像不符合框架比例,则需要进行调整。
纪录片中的一些素材来源于拍摄,可能会有一些历史题材,所以我们需要找到历史影像作为素材,进行剪辑,放入影片中。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老视频素材的帧比通常是4:3,而现在我们更多的使用16:9的比例,然后画面会有黑边,就像这个镜头。
3.选择能直接表达叙述的镜头,省略一些逻辑过程。
纪录片通常都有叙述者,就像我们刚刚看的一串人生的开始。
在选择画面的时候,需要尽量贴合人物叙述,省略一些逻辑流程。这个逻辑过程不是很好理解,但是很多编辑在剪辑的时候都会犯这个错误。我给你举个例子。
刚才的片子里有一段旁白:“从炕上的一点酒,到酒店里的一顿大餐”。
按照编辑剪辑宣传片或者其他类型片的思路,我们通常考虑的是逻辑问题,也就是上一个镜头和下一个镜头的逻辑在内容、时间、空间上是否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