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城地名的由来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学勤。
武汉三镇处于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是对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影响的关键位置。盘龙城出现在这里并非偶然,与武汉三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武汉是一座因武术而繁荣的城市。从一开始,我们就注意到了盘龙城的军事性质。那里发现了很多武器,说明了这一点。但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城市。这里远离中原商业之都,仅靠军事力量无法维持长期统治。它必须依靠当地人民的有效支持,具有相当广泛的基础,并建立对当地人民的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应该是附庸。商朝是否可以用“诸侯”一词,还可以再讨论。但必须有一个行政政权结构,否则它不能存在。虽然我们还没有在盘龙城挖出古文字资料来证明这是一个具体的封建国家,但是结合历史文献还是可以梳理出一条线索的。
我们可以和周朝的一些封建国家打个比方。北京的周朝是一个封建燕国。燕国被山戎文化所包围。这里的文化面貌与周文化大相径庭,但周朝在这里建立了封建国家。这个封建首都比盘龙城还大。这个城市,连同统治者墓里出土的礼器,都是一样的朝代,连文字都是一样的。这是因为统治是王朝建立的,统治者是王朝的人,不管是哪个民族,都要遵循王朝的礼乐制度。下层居民使用的陶器和武器具有地方特色,表明他们属于当地民族。盘龙城的情况也是这样。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以及城市的规模和形制,反映了礼乐制度和文化特征,与商代统治者的礼乐制度和文化特征是一致的。所以在盘龙城,有一个代表商朝及其建立的统治的统治机构。
盘龙城上文化分为七期,各期之间有连续性。是四期建的,还没建就有个基础问题。巴西建首都巴西利亚,巴基斯坦建首都伊斯兰堡。两者都是先把人搬过来,移民到一定程度,然后建城,然后城市大发展。可想而知,盘龙城也是如此。所以我说商人要早一点在这里形成一定的聚落,城墙的修建可能要晚一点。考虑到这种情况,结合C 14的实测数据,说盘龙城是3500年前比较合适。
联系武汉的历史沿革,可以用回溯的方法。大家都知道武汉后期的历史。再往前追溯,说到西周也是清楚的。湖北这个名字可以追溯到西周。当时有鄂州,有鄂州。从周朝到商朝,甲骨文中也有一些记载。商朝武定年间,武定命一将军举人从此处攻克虎边,“举”就是在武汉提水。他的征服路线和周昭王的一样。他摆开三军,说右随我,中随我,左随曾。可见这个军阵当时是在武汉布局的。商朝晚期,商王可能还没到湖北。甲骨文里提到了一个方形的国家,我没认出来。汉南纱帽山的一个青铜器铭文里也有,所以这个地方在汉阳,在武汉。从商代晚期往回走,我们到了盘龙城。所以我说这段历史挺有关系的。
让盘龙城家喻户晓。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教授邹衡。
盘龙城发现的很早。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但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博物馆),这些文物无法展示,使得盘龙城的知名度大打折扣。其实盘龙城在国外的知名度很高,很多外国人和学者都希望去盘龙城参观考察。但是因为没有博物馆,所以接待不了想看的人。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已经计划投资数亿元用于保护和发展,并建立一个博物馆。盘龙城遗址早于三星堆时代,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为此,我向各位领导提出以下建议:
做好宣传,加大力度,让盘龙城的名声在武汉家喻户晓。盘龙城作为武汉城市发展的源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果宣传好,建设好,一定会提升武汉的知名度。市领导有这个气魄,把盘龙城打造成武汉的一块招牌。保护好、开发好、建设好武汉这块宝地,千万不要把这块宝地丢在自己手里。
中国商代早期的城址很少。除了郑州和偃师的商场,就要数盘龙城了。四川的三星堆,江西的武城,某种意义上都不如盘龙城。以上两个地方严格来说都不是商业文化。盘龙城是商业文化(不是本土文化)。盘龙城(1000×1100米)的规模国内罕见。其地位在商代初期也是非常高的。湖南等地发现的青铜器不是商代文化的一个系列。说明盘龙城是商朝中央统治直接到达的。当时的武汉是商朝政治势力南移的物证。
盘龙城不仅是武汉市的招牌,也是湖北省的招牌。应该展示盘龙城出土的精美文物。随着盘龙城市的对外开放,交通问题亟待解决。现在有2公里左右的机耕道进入盘龙城区。这对盘龙城的对外开放是非常不利的,导致路程很短,但是很难到达。各级领导应重视并抓住机遇,加快盘龙城的开发建设,使这一著名的历史遗产享誉海内外,为武汉的经济建设增光添彩。
盘龙城的历史地位及保护利用
李,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
首先,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我认为可以追溯到一个比较遥远的点。事实上,它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一个重要突破,形成了中国统一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在此之前,黄河流域的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文化经常处于对抗和交流的局面,你来我往。安定是商代初期盘龙城的出现,真正把长江中游纳入了商代的政治版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应该是中华文明和中华大一统文明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
第二个问题是这个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如何让这个非常重要的商代早期古城遗址得到很好的保护,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后,应在明确其范围的基础上,划定文物保护范围。
二是要制定盘龙城商代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并纳入武汉市总体规划。这个规划不仅涉及文物,还涉及周边环境,包括保护区居民的搬迁。
具体到盘龙城工作。我们要从考古的角度提出一个长远的规划,五年之内,10年。该规划应与整体保护和利用相一致,并成为整体保护和利用的一部分。我觉得盘龙城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第一个是宫殿基址,第二个是城墙。我觉得南门外的木桩更重要。我猜一定是城门后的通道,也就是护城河上的桥。北方发现的几个城市都没有这种设施,以后可以做一些工作。还有一个是城市的东北角,就在城市的拐角处。我在拐角处找到了房子,和现在的角楼很像。此外,还有手工艺作坊。是铸铜吗?还在做陶器?
至于以后用,首先是保护好。保护范围内,现涉及杨家湾、楼子湾。刚才区里说决心搬迁,我觉得这个决定很好。另一个问题是博物馆建在哪里。恢复露天宫殿基地是不可能的。以前我们都是用土盖着,当然好,但是人家不能看。只有当他们能看的时候,他们才能使用它。建议市筹备办和盘龙城博物馆先抓重点,尽快编制整体保护利用规划,做好规划方案。
长江中游的早商文化中心
武汉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石全
武汉市黄陂区刘店村盘龙城遗址至今仍保存有夯土城墙、大型宫殿基座、贵族高官墓地、手工作坊等丰富遗迹,规模达1.1平方公里,是距今约3500年的商代早期高级遗址。其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的商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形成了长江中游地区早期商文化的地方类型。盘龙城的类型分布广泛,在江汉平原和洞庭湖沿岸多处都有发现,说明盘龙城是商朝为了控制南方土壤而在长江中游建立的中心城市,是当时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
城市是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盘龙城位于汉水和长江的交汇处。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越。从新石器时代到夏朝,许多原始居民生活在这里。这些有利条件是商朝在此建立中心城市的基础,并依托这一基础实现统一治理长江中游地区的目标,完成其军事、政治、经济目标。
盘龙城与今天的武汉处于同一地理单元,是武汉城市发展的源头。它的建立和发展对商代初期长江中游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早期的城市文明对商代中后期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以盘龙城为契机,分析和研究武汉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对今天武汉的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武汉“城市时代”的四段话
冯天瑜,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一个城市的“城市时代”的确定,必须在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的考察。至于武汉的“城市时代”,从城市历史的阶段发展来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进行考证。
1.盘龙城,位于今武汉郊区(距武汉市中心仅5公里),建于商朝。它是派往长江中游的代表的驻地,可能是方的都城。以盘龙城为武汉的源头,从地面来看,盘龙城在“大武汉”之内,距离“小武汉”(市区)只有10里;在功能上,盘龙城的大量考古资料展现了这座城市当年的政治、军事、宗教和经济功能。这座城市被废弃后,其功能被武汉逐渐兴起的其他城市延续和传承。据此,武汉的“城龄”约为3500年。
二、武汉设县始于汉代。汉高祖六年,江夏县脱离南郡,现武汉在县内。沙县隶属于江夏县,覆盖了今天武汉的整个市区。三国时期,吴国江夏郡先治汉阳庐山(龟山),后迁至武昌江夏山(佘山)。所以,今天的武汉地区定为县县行政公署,始于西汉,距今约2100年;但县衙置于今武汉市区,始于三国吴,距今约1700年。
3.唐宋时期,鄂州治江夏县(今武汉市武昌区),云州治汉阳县(今武汉市汉阳区),一江之隔,两城局势已定。武汉从“双城”变成“三镇”是因为汉水在明朝中叶由龟山北麓变成长江,汉口从汉阳分出。汉口,中国中部的一个商业城镇,卓立,始于明朝中后期,盛于清朝。与北京、苏州、佛罗里达并称“世界四大聚会”。与景德镇、朱仙镇、佛山镇并称“四大名镇”。有学者把城市的主要功能从政治、军事向经济的转变称为“城市革命”,汉口就是“城市革命”的典型产物。
四、1858年6月,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61三月,汉口正式开业。从那时起,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和日本在汉口设立了租界,更多的西方国家与中国进行贸易,建立工厂、外国公司、学校和医院。从19年底到20世纪初的近20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汉建立了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丝布纱、麻四局等大规模的近代机械工业,还改制书院,兴办学校,修筑堤防,铺筑道路,为武汉作为近代大都市的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奠定了基础。因此,19世纪中叶汉口开埠和19世纪末张之洞督鄂是武汉由中古古镇向近代大都市转变的起点。另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城市风貌可以定义为江城风貌、楚文化风貌和工商业大都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