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就没有永乐!夏元吉到底有多厉害?
夏元吉,1366,江西德兴人。他的祖先从浙江华凯来到江西。因为父亲夏世民在湖南湘阴教书,所以一家人定居在湖南元阴。夏元吉年轻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生活非常艰辛。他家机械差,聪明。23岁那年,他以县考出身,被省里推荐到京城,进了国子监当学生。后来,作为学生,他被选进了皇宫。
夏元吉在作品中给明成祖朱元璋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390年,夏元吉在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情况下,被朱元璋以“助城”的名义提拔为户部尚书。因为我在住房部勤勤恳恳地工作,最复杂的事务都处理得有条不紊。(1399,我被明惠帝朱允炆提拔为住房部右部长助理。明朝皇帝朱迪登基后,夏元吉在永乐元年(1403)被提升为左侍郎。两年后,原户部部长于欣去世,他升任户部部长。
在此期间,明朝皇帝朱迪迁都北京,加强军事实力,并派遣郑和下西洋。费用上亿,都是夏元吉筹的。他设立盐衙门,用盐卡收税,以防备对皇宫的贪欲。还有户籍,财库,杨府之类的数字都写在小纸条上,放在袖子里方便查阅。每当皇帝问起,他都回答得很好,明成祖曾动情地说:
“我视卿为方凌轩。”
夏元吉时,江南水患严重,地方宫室连年不灵,引发水灾,百姓流离失所,国家财政收入受到极大威胁。明朝永乐元年(1403)八月,夏元吉奉命抗洪。他到达吴、浙两省的洪涝灾区后,立即察看灾情,勘测河道。他发现太湖流域下游地势平坦,河道弯曲狭窄,淤积严重,必须疏浚才能根治。
他果断决策,动员两地十多万农民工,日夜奋战。他先后疏浚了吴淞江、紫菊塘、刘家合、范家浜、大黄铺等河道,将吴淞江上游的水引入长江,重点是切割范家浜使其与黄浦江相连,将太湖东部的河湖水,特别是浙西的水,沿黄浦江排入长江,使黄浦江成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
通过这次清淤,不仅改善了太湖下游的泄流状况,而且改变了整个泄洪格局,从吴淞江为主泄流河道变成了黄浦江为主泄流河道。这种基本模式一直延续至今。治水期间,夏元吉身体力行,徒步布衣,迎风露宿,日夜奔波于水利工地。最终彻底根除太湖流域吴、浙频繁的水患,使永乐苕溪、太湖水患得到治理,百姓受益。
当时就有人提出,要增加民众种水还田的税收,让朝廷获得更多的收入。夏元吉上书朝廷,辩其弊,请求放弃讨论。不仅如此,他还上书朝廷,如实详细地说明了人民的疾苦和饥饿,要求减免灾民的赋税,并索要三十万石的赈粮帮助灾民。当时的太子耀称赞夏元吉:“爱情也是古代的遗产。”
夏元吉不仅认真细致,而且豁达大度。在平江,陈博·王玄和夏元吉有了隔阂。早年曾想杀他,但夏元吉不忘旧怨。他经常给陈有才打电话,极力推荐他主管与财务工作直接相关的运粮工作。
明朝初期,唐赛儿的叛乱被镇压后,有3000多人被俘。夏元吉请求皇帝原谅他们,这些人却幸免于被杀。有一次,夏元吉陪皇帝阅兵。皇帝认为士兵动作太慢,下令剥光他们的衣服,在寒风中接受惩罚。他立即上前下跪诉说:
“将军,社稷之卒,何以冻死?”
因此,皇帝免除了对士兵的处罚。夏元吉非常关心人民的疾苦。在年轻王子任职期间,他给王子献上粗糙的民间食物,让王子知道民间的疾苦。为了迁都,北京皇城建了很多年。不仅国家财政花了很多钱,老百姓也很困。建成后,作为主管财政的大臣,他主动要求皇帝为流民发放抚恤金,减轻他们的负担。
永乐十九年(1421),明太祖朱迪迁都北京。同年秋,为了亲自远征漠北,他向兵部尚书夏元吉、法务部尚书方斌、吴中询问边境仓储事宜。当时,由于国库、粮草和马匹的短缺,夏元吉说出了实情:
“比起岁月,老师失败,军队省钱。十有八九灾难重演,内外俱疲。圣弓不安全,还是要调养。我乞求派我的将军去征,但我必须努力开车。”
他建议不要派遣军队。一意孤行的朱迪暴跳如雷,固执己见,夏元吉、吴忠被罢官入狱,方斌自杀。夏元吉被捕入狱后,家被没收。除了皇帝给的钱,他家里只有几件衣服和陶器。虽然手握朝鲜的财政大权,但他清正廉明,生活清贫节俭。明成祖收集了漠北所有的粮食,退出军队,直到玉木川病死。临死前开导他,对左右说:“夏元吉爱我。”
太子朱高炽亲自去监狱探望夏元吉,哀叹噩耗,不久即获大赦出狱,于是恢复了大臣之职。夏元吉要求仁宗朱高炽多收纸币,少发纸币,力图缓解当时的通货膨胀压力,并取消了郑和下西洋,使国家财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稳定。
宣德五年(1430),夏元吉病死,享年65岁。玄宗朱瞻基封他为太师,封为“仲景”。古代皇帝掌握着生杀大权,大臣的生活取决于皇帝的想法。夏元吉是从明初充满血雨腥风的斗争中强大起来的,执掌朝政近30年。同时受到五位君主的倚重,这本身就说明夏元吉有着非凡的政治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