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客家的历史渊源
河源、惠州、深圳、河源、韶关、潮州、海陆丰客家、梅州客家是一个整体。方言方面,惠州、梅州、深圳、韶关、河源、海陆丰自古就是广东的客家话。(光绪)嘉应府志(卷八):“嘉应府,兴宁、长乐、平原、镇平(蕉岭)为大埔、丰顺两县,徽州府属永安(紫金、龙川、河源、长宁、和平、桂山、博罗,一州七县,地方音皆同。广州人把以上各县称为客家话,他们的文字也叫客家话。"清末考古学家、语言学家章太炎在《新方言》卷《岭外三州话》序言中说:"粤惠、嘉应二州,东有大埔、丰顺,其俗字在晋末岭外,居,语古,非土著可比。广州人管它叫客家人,传它的人说它非华裔。我试着请他国的人优雅地教老音,老音是经常存在的,也就是“新方言”。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粤东梅州、惠州、河源一带的方言,自古就被定义为客家话。从梅州、惠州、河源、深圳、海丰的行政区划变化来看,公元331年,也就是东晋咸和六年,在宝安县设立了覆盖珠三角和惠巢地区的东莞县。当时宝安县的辖区大概就是今天的东莞、深圳、香港。之所以取名为“宝安”,是因为今天东莞市所属的宝山在古代就有白银出产,当时的白银非常珍贵,所以“说宝就宝,大家就平安,大家就健康。"另一种说法是,"市内依山傍海,方圆二百里,奇景甚多,而山美、宝美,故名'宝安' "。今天梅州的兴宁、五华,历史上曾是徽州府的下属县。隋唐明清很长一段时间,兴宁、五华都属于徽州。隋开帝十年(590)初建徽州,在爵山(今中山公园)设立周迅总政府,辖桂山、博罗、河源、新丰、兴宁、海丰六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龙川郡为辖善、博罗、海丰、河源、兴宁五县。唐武德五年(622年)改为周迅总督府,辖周迅、周迅两州,辖桂山、博罗、洛阳、海丰、六安、河源、石城、兴宁八县。唐思圣元年(684)改为县,辖山、博罗、海丰、河源、相磊五县。唐天宝元年(742)改为海丰县,辖山、博罗、海丰、河源、相磊、兴宁六县。唐元年(758)改为,辖桂山、洛阳、海丰、河源、相磊、吉昌六县。五代南汉干衡元年(917),改为周振、龟山、博罗、海丰、河源。宋天喜四年(1020)三月,避讳赵真太子,改徽州,故名“徽州”。元十六年(1279)称徽州道,仍辖桂山、博罗、海丰、河源四县。洪武二年(1369),十三年(1518),和平县(1569),六年(1633)又增加了龙川、长乐、兴宁、郑德的辖区。清雍正九年(1731),徽州府辖桂山、博罗、海丰、河源、龙川、长乐、兴宁、和平、长宁、永安11县和李安平府。雍正十一年(1733),长乐、兴宁划归梅州管辖,一直管辖至今。兴宁县始建于东晋咸和六年(331),被古龙川分而治之。县辖范围包括五华、兴宁全境,龙川县东部,紫金县东北部。从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到宋天锡三年(1019年)几经分析,吉昌县(府)在古代的位置,辖区多次发生变化。自宋西宁四年(1071)设立昌乐县(今五华县)以来,县域相对稳定。惠州的紫金、龙川、河源、和平,就是今天的河源属地。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龙川县分为河源县和新丰县,同属广州南海县。从此,河源县有了建制。南朝梁武帝田健二年(公元503年),河源县属梁化县。文帝十一年(公元591年),梁化县改为周迅,辖桂山(今惠州东),辖桂山(今惠阳)、博罗、河源、兴宁、海丰等县。当时龙川县并入河源县。杨迪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周迅为龙川县,位于今惠阳东北,修治县(即新丰县)并入河源县。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龙川县改名为周迅,河源县一度划归石城县,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并入河源县。五代南汉元祥元年(公元917年),在原周迅所的基础上增加周振,辖山、博罗、海丰、河源四县。周迅行署迁至相磊,辖相磊县(唐代从兴宁分出,后改为龙川县)和吉昌府(后改为兴宁县)。宋真宗天玺五年(公元1021),周振改为徽州。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周迅并入徽州府,辖桂山、博罗、海丰、河源、龙川、长乐、兴宁七县。十三年(公元1518),划出河源县和龙川县部分地区,设立和平县。隆庆元年(公元567年),河源、英德、翁源三县的一部分设长宁县(1911改称新丰县)。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河源、和平、新丰、翁源四县部分地区设连平县(1912年改为连平县),河源县隶属徽州府李安平府。从惠州、河源、嘉应的行政区划变迁中,不难发现河源与梅州在行政隶属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梅州、惠州、河源、深圳、海陆丰客家文化完整性的区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