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葛洲坝(2)
葛洲坝作为一个岛,已经存在了几万年。是长江上的沙洲,之前长江上最有名的沙洲应该是武汉的鹦鹉洲。“汉阳的每一棵树都在水中变得清澈,鹦鹉洲是一窝甜草。”葛洲坝和附近的西坝,虽然并不出名,但在三国时期,曾被吴国西陵总督卜志和卜言父子筑垒攻打。当然,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三国都是晋国的历史事实。
作为一个项目,葛洲坝更复杂。首先是三峡工程的宏伟规划。据说始作俑者是孙中山,绰号“孙大炮”。放弃了民国开国大总统的名号后,他开始研究实业救国,提出了许多宏伟的计划,如县与县之间通铁路,乡镇之间通公路,各种大工厂。孙中山知道,要实现这些计划,一个重要的能源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电。为此,他在《实业计划》中“改善现有水道、运河”一节中,对长江上游水道的改善作了如下论述:“从宜昌出发,入峡,到达四川低地约一百里,就是地质学家所说的红盆。这个宜昌到达长江源头的一部分河流,两岸的岩石束缚着河道,使河道变得又窄又深,平均深度为六英寻,最深处可达三十英寻。激流和海滩石头都在小溪边。为了改善这个上游部分,应该用一个水闸来拦水,这样船就可以逆流而上,节省水力。它的海滩石应该被爆破和驱逐。于是水深十尺的路线,从汉口出发,到达重庆,就可以到了。”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英国工程师Pauvert的注意。1919年8、9月间,Pauvert来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他认为孙中山虽然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但他的想法并不离谱,而且在中国有一定经济实力后是可行的,并提出了开发长江三峡水电的意见。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国民师范学校讲学。他讲到第三讲时说:“长江上游的奎峡水力更大。有人调查过宜昌到万县的水电,能发电3000多万片。像这样的权力比现在所有国家的权力都大得多。不仅可以用于火车、电车和全国各地的各种工厂,还可以用来制造大量的肥料。.....让这么大量的电代替我们的工作,那就是大生产,中国一定会变穷变富。”注意,这个“3000万马”相当于2200万千瓦,正好是三峡工程建成后的装机容量。一方面说明孙中山和他的谋士们有很好的想法和可靠的数据,另一方面也说明后人会继承他的遗志,努力让数字完美接近自己的梦想。
从三峡工程的规划阶段到设计阶段,就不得不提美国大坝专家萨瓦奇。他设计并指导了胡佛大坝的建设。很多美国大片和电视剧都有这个大坝的宏伟身影。它高220米,是第一个大体积混凝土高坝技术。它从1931开始,仅用了四年时间就完工了,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有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本来近乎乌托邦的三峡工程也能跟着葫芦画瓢了。在来自中国的工程师的配合下,萨凡奇花了几年时间完成了初步设计,包括选址和布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纪录片《不可能的工程》中,胡佛大坝被视为三峡工程的前奏。乍一看,这个说法很新颖,仔细一想,确实有道理。
直到现在,葛洲坝也没什么动静。问题是萨凡纳计划因为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而搁浅。丁哥之后,新中国决定继往开来。“高峡出平湖,今世不同”。于是又是一轮勘察设计。长期办公室主任林宜山提出了新的方案,将坝址移至鲍忠岛,在沙湾奇所在的南津关附近的葛洲坝修建反调节低坝。三峡大坝开合时会有巨大的缺口,下游要用低坝来缓冲。低坝葛洲坝是三峡大坝的四分之一,装机容量是三峡大坝的八分之一。最初的计划是在三峡大坝建成后修建。
然后一系列的波折。直到1970,伟大的领袖和英明的总理决定放弃修建三峡工程,重建葛洲坝。周总理临终前对林毅山说,你先建三峡,后建葛洲坝,从逻辑上讲是对的。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真实情况。林宜山默默点头,由反对转为支持,并于72-74年修改了葛洲坝原来仓促的方案,改为挖葛洲坝,为更多容量较小的发电机组腾出空间(原来的大容量发电机组确实没有成功的把握)。而且新方案一体两翼,排长队,波浪起伏,没有那么多曲折,看着顺眼。唯一的遗憾就是挖了葛洲坝。作为一种补偿,该工程正式以其命名,施工单位由数字代码330更名为葛洲坝工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