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酒鬼是谁?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主题:中国历史上的九个酒鬼。

酒是全世界男人都喜欢的东西。酒能排在酒、色、财之首,还在色、财之前,其威力可见一斑。因为热爱葡萄酒,全世界的人都毫不犹豫地给葡萄酒冠以最好的名字。

袁宏道说的有点啰嗦,其实总结起来很简单,就是看到就要喝酒有文采的人。他们的酒量不一定很大,但他们对喝酒感兴趣。光喝了酒不好,还能写诗。这个标准是一定的,酒鬼自然会呼之欲出。当然,中国历史上符合这一标准的酒鬼不止九个,但以下是其中轶事最多,名声最响的。

1.孔融

孔融让大家知道了梨的故事,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孔融是个酒鬼。据说汉朝以前,酒精是随便喝的。刘邦建国后,萧何立法禁酒。从那以后,每次收成不好,就开始禁酒以节省粮食。当你忍不住要喝酒的时候,大家就都放下了,你也看不出谁是酒鬼。然而,这个禁令一出,其他人都不喝了,但酒鬼们还是在那里喝,这让他们鹤立鸡群。曹操一直有食物恐慌症,这可能是他一生留下的后遗症。粮食匮乏的时候,曹操会发布禁酒令。这时候普通人就得克制自己,孔融没有。他直接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文采飞扬了很久。

“酒是一种长久的美德。古代的圣贤和君王,就像帝王和皇帝一样,和上帝一起决定帮助所有的民族,不一定要喝酒。所以酒星光辉挂天,地列酒泉之郡,人感酒之德。姚不是一千分钟,也没有办法建立和平。孔子不配当圣人。樊哙解厄鸿门,不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没有办法激起他的怒火。赵志的同伴把他举起来,在东方迎接他的国王,他不能激起他的愤怒,除非他带酒来。高祖不醉斩白蛇,无道顺其灵。景帝不醉幸唐吉,中兴无门开。袁盎没有酒精的力量,也逃不出自己的生活。喝的不多,决定不了。所以,以莱为酒友,为韩立下汗马功劳;屈原被困在楚国而不是养活他。由是观之,酒何以败于政治?”

2.郑泉

一般认为北方人比南方人能喝,但三国时期,北方有孔融,南方却有一个更好的,那就是郑全,吴国人。

郑被称为“酒里奇人”。据《笑林》记载,郑全“博学好奇,嗜酒如命。”他一生最大的心愿是:“愿得五百船酒,四时摆两端,不饮。累死我也要活着吃。酒涨跌,我立马受益。它不快乐!”

郑泉弟兄希望他有一艘载满500种迎宾酒的船,在船的两边放上他最喜欢的小吃。他可以随时随地自由饮酒,这些酒不会减少。他会喝一桶补一桶,喝一升加一升,自动给他加满,一直保持500迎宾的最佳状态。郑泉哥哥的故事让人想起了西方的一个故事。上帝问一个丹麦农民,如果能实现他的三个愿望,他想要什么。丹麦农民想都没想就说,我要满满一桶啤酒。上帝给了他满满一桶啤酒。丹麦农民看着这桶酒好像还不够,就狡黠地说,我的第二个愿望就是想喝多少啤酒就喝多少。上帝再次满足了他的第三个愿望。丹麦农民沉思良久,说,真的没有愿望。我们不要再喝一桶啤酒了。丹麦农民连一个菜都不知道怎么点,可见喝酒的味道还不如郑全先生。

郑泉的口语水平比孔融高。他在孙权手下当医生,经常给孙权出主意。孙权说,你整天给我出主意,不怕我生气吗?郑权答道:我听说陛下的臣民都很诚实坦率。我敢给出我的看法,不是因为我大胆,而是因为你睿智。后来有一次他惹恼了孙权,孙权要砍头,侍卫上来就把他拖出去。郑全转身一步一个脚印。孙权一看,就问,你不怕我生气吗?你为什么一直转来转去?郑全回答:我知道你的贤者不会砍我,所以回头看你不是害怕,而是感激你的好意。孙权被拍到大笑,一高兴就放了他。

喝了一辈子,郑泉先生还是觉得不够。临死前,他反复对家人说:“我要把我陶家的那一面埋了,百年后化为泥土。幸好我把它当酒壶,赢得了我的心。”他活着的时候,每天喝酒是不够的。他还希望死后尸骨化为泥,有幸被做成酒壶,永远泡在酒里,生死不离酒!他对酒的痴迷实在令人震惊。如果我现在活着,郑全的遗言一定是:火化后不用买箱子,用黄泥做个酒壶就可以了!

3.陶渊明

李白有句诗叫《山中与友人互动》,是这样写的:两人在山中饮花,一杯接一杯。喝醉了就想睡觉。你可以离开你自己。如果没有,早上拿着小提琴。

大酒鬼陶渊明有句名言:“我醉了,我想睡觉。”陶渊明一生好酒,喜欢拉着别人去他家喝酒。有一次他先喝醉了,他说:“我醉了,我想睡觉。”我喝醉了,要睡觉了。请自便。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在江州做了一个献酒的小官。因为当时官场黑暗,陶渊明不喜欢,决定离职隐退。此后一直隐居,但陶渊明会种菊花,只是种田的手艺不好。再加上好酒,他中年以后连饭都吃不下。由于生计所迫,陶渊明又回来担任了镇军和彭两职。他在拍《彭·》的时候,他没有当时游的风格。他只是简单地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而向村里的孩子弯腰呢!”后来他愤然辞职退休,结束了仕途,再也没有回来。相传陶渊明弃官后隐居在庐山脚下。他每天自娱自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挖井而饮。活着

悠闲的田园生活。此时,陶渊明新婚妻子翟氏,是个种田的好手,年年丰收。所以,陶渊明又有酒喝了。在业余时间,他和一群朋友去庐山南麓两英里外的虎爪悬崖饮酒作乐。悬崖下有一条名叫兴泉的小溪。溪水中躺着一块巨大的深褐色花岗岩石,高约3米,长约6米,宽约4米。石头表面光滑,是天然的大酒桌。陶渊明和他的朋友们总是坐在这里喝酒写诗,一起玩乐。他每次喝酒都会喝醉,每次喝醉都会写诗。他喝醉后会向同伴挥手说:“我醉了,想睡觉,我走了!”然后我在石头上睡着了。日复一日,这块石头的中间实际上下陷了,留下了一个枕痕。因此,这块石头被命名为醉石。陶渊明的这个故事和马克思踩图书馆的故事差不多,但马克思每次可能都坐在图书馆的同一个地方。陶渊明每次都坐在石头上的同一个地方吗?最大的可能是石头上有枕痕。陶渊明喝酒不带枕头,每次躺坑里都是睡觉。久而久之,坑越来越深,于是就形成了醉石。

4.刘玲

杜康酿酒,刘玲喝醉了。谈到酒鬼,我们不能不谈到刘玲。刘玲是安徽人,竹林七贤之一。她崇尚老庄思想,注重无为而治。刘玲是个矮个子,不到1.6米,长相相对对不起观众。所以她从小就不喜欢与人交往,直到遇到了另一个酒鬼阮籍等竹林七贤,一拍即合,开始了吃喝写诗的生涯。

刘玲曾经是一名官员,但他无所事事的思想确实不符合上级的要求,所以他被以无能的名义解雇了。然而,刘玲的家庭相当富有,他仍然什么也不做就有酒喝。我经常坐在一辆鹿车上,车上放着酒,车走到哪里,我身后就有一个人扛着铲子,他的职责就是在刘玲喝死的时候把他埋了。这车喝酒虽然招摇,但还不如他自己在家喝。刘玲喜欢一边喝酒一边脱衣服裸奔。反正是他自己的家,别人管不了。一旦他被看到,这些人嘲笑他不认真。于是,刘玲善用老庄语录,直接说:“我以天地为楼,以房间为裤。”你为什么进入我的裤子?“天地是我的房子,这房子只是我的衣服和裤子。没事的时候你在我裤子里干嘛?

别人管不了他,但也不能说他什么。刘玲的妻子受不了。她打碎了他所有的罐子,并强迫他戒酒。刘玲总是身体不好,打不过他的妻子。我眼珠一转,有了主意,说,好吧,我保证戒酒。你买些酒和肉,邀请村民过来。我会公开宣布戒酒。老婆高高兴兴的买了酒和肉。刘玲说:“生刘玲,以酒之名,一饮一迎,五斗解决问题。别听女人说什么!”之后就开始喝酒吃肉,很快又醉了。

刘玲以她的诗歌闻名,但没有作品代代相传。只有一首《酒德颂》很有名,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有一位德行高尚的老先生,视天地为一日,视万年为一瞬。以日月为门窗,以天地八荒为庭道。行走没有一定的轨迹,生活没有一定的房子。以天为幕,以地为座,放纵自己的心智,并以此为乐。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随身携带饮水器具。我只是沉醉于一杯酒,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还有达官贵人的公子和官员处士,听说了我的名声。谈论我的行为。于是他卷起袖子和裙子,怒目而视,咬牙切齿。陈说,礼仪和法度,事事不顺心。此时的王先生正拿着酒坛,拿着酒槽,拿着酒杯,喝着浑浊的酒。玩他的胡子,伸腿坐着。酒糟枕头。不小心,很好玩。喝得迷迷糊糊,突然醒了。静静地听,却听不到雷声。如果你仔细看,你看不到泰山的形状。我感觉不到冷热。欲望诱惑。俯瞰一切,犹如漂浮在长江汉水上,随波逐流,不值一提。”

老刘玲先生生前很出名,死后也成了名人。有人称赞他:“你醉了一辈子,再也不会伤心了。”世人爱酒,或许是因为现实太残酷,所以只有酒才有天堂。但是当你喝醉的时候,你可以没有悲伤。如果你醒了呢?

5.阮籍

阮籍和刘玲是一对酒鬼。他是河南人,和安徽的刘玲是邻居。然而,阮籍比刘玲英俊多了。据史书记载,他“貌出众,志存高远”。简单地说,它很有男子气概,完全不同于小瘦猴刘玲。阮籍和刘玲有着深厚的友谊。第一,两人都爱酒,但因为两人都推崇庄子。而且阮籍意气风发,善吹长空,善谈琴,善作诗。但当时很少有人夸他,因为他无视礼仪。开心的时候就会忘乎所以。俗话说“别忘了你的形式,当时很多人都很傻。”

说到礼仪,大家想到的都是封建。其实每个时代都有礼仪。说白了就是所谓的潜规则。每个人都不这么做,但你必须这么做。那大家只能说你不一样,或者干脆有点傻。阮籍做过的傻事有很多,有些很可爱。比如他听说步兵营的地窖里有300桶酒,他就主动申请当步兵上尉。其实他去了之后,天天喝酒擦嘴,所以大家都叫他阮步兵。还有一次,阮籍的嫂子想回娘家,阮籍被送到村里。要知道,那时候姐夫和嫂子都是要避嫌的,但是阮籍说,礼仪不是我这种人该有的。

这些在阮籍看来都是直白可爱的,而下面这些,就显得有点奇怪了。阮籍家附近有一家美容酒店,老板娘是有名的美女。阮籍无事,就去喝酒,喝完不走,老板娘坐的地方,他就躺在旁边睡着了。可能男主知道阮籍不是变态,再说他整天来消费,连赶都不赶。当然,也可能是阮籍身体强壮,又是国家干部。如果刘玲敢这么做,她绝对会把自己的脖子直接扔到大街上。据《阮籍传》记载:“军女有才,死而未婚。我不认识我的父亲和哥哥,但我哭泣,尽我所能。”一个不认识的美女死了,阮籍去痛哭。她所知道的是阮籍对她的才华有所怜惜,但她不知道的是她的美貌风格有问题。所以阮籍有时候太不体谅别人的感受,让人有点反感。

然而,阮籍并不是最有名的一个。他最拿手的本事就是翻白眼,也就是所谓的蓝眼睛。阮籍的母亲去世了,阮籍Xi前来吊唁。阮籍的眼睛眯了起来,露出了白眼。纪Xi吃了一个白眼,很无聊地离开了。嵇的弟弟嵇康听了这话,带着酒和钢琴来见阮籍。阮籍见酒,两眼放光,虹膜外露,谓之绿眼。蓝眼睛不是一个难度系数很高的动作,为什么别人学不来?因为当时的人普遍认为阮籍是个有眼光的人。当时曹爽辅政请他做官,阮籍却始终摆脱不了病魔。没多久曹爽就被司马嘉收拾了,于是大家都觉得阮籍很有远见,很伟大。所以阮籍的蓝眼睛才这么有说服力。

阮籍和刘玲一样,喜欢坐车喝酒,所以去哪里都可以。他情绪激动的时候就下车哭。有一次他去了一个楚汉交战的地方,取名光雾山,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没有英雄就没有英雄,这就让竖子出名了!

阮籍虽然野,但也很讲究策略。他知道司马昭冷酷无情,很少违抗他。他还写了《劝进文》,劝司马昭自封公瑾。因此,司马昭非常保护他。阮籍虽然做官不务正业,不守礼法,但他依然乐此不疲,成了一个快乐的酒鬼。阮籍的侄子阮贤也是一个奇人。他有一次坐在院子里,和一群猪在一个大罐子里喝酒。但是阮贤在酒业的名声不如他叔叔,没有资格进入九大酒鬼,所以估计在二十强。

6.王绩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王姬是谁。说到五斗先生,可能稍微有点文化的酒鬼都知道,但现在酒精度太高,酒鬼酒后连说话都不利索,更别说作诗了。喝得越久,脑子里的东西就越少。再过几年,就连酒王王力可纪也可能会淹没在尘土中。

王绩,字无功,号董高子,五斗先生。王绩的哥哥,唐代山西人,是个名人,也就是著名学者王通。据说方的和都是他的弟子。当然,这可能是后人强加的。王绩的五言诗非常有名,被后人公认为五言诗的创始人。而且,王姬还挺有见识的。他擅长弹钢琴。他曾经改编过钢琴曲《风景习题》,还会占卜。他是个全面的酒鬼。

王吉小时候很聪明,过目不忘。15岁时,他游历长安,参加当时权臣苏阳的宴会。他的表现令人惊叹,大家都称他为“神童仙子”。在杨迪的伟大事业中,人才是被选拔出来的。他被选上了,但他不想在朝廷做官,就要求去六合做县官。结果在任期间,除了喝酒,什么都不干。

于是被弹劾罢免。王姬的心很宽广。他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当官为民做主,就只是回家卖红薯。但这样回去也不好意思,就叹了口气说:“到处都是陷阱,不如回家安心。”于是大家都觉得王姬有个性,不愿意做官。王姬家有十六顷土地和若干奴婢。他和他的家人种植谷物和葡萄酒,饲养牲畜和收集草药,过着非常滋润的生活。

除了喝酒,王绩读书,但也读过几本书,包括《周易》、《老子》、《庄子》。其他书看的不多。看来这个庄子是酗酒者的精神寄托,大家都很推崇庄子。不想读书的时候,王吉就出去旅游。他曾游历高东、北山,自称“东皋子”。他学老子,骑着青牛到处跑。万一是旅馆,他进去住几天。只要有人请他喝酒,不管是谁的客人,他都会去参加聚会。他的老朋友杜·宋智邀请他去谈谈礼仪。他说:礼仪是糟粕。去你家谈礼仪不能喝酒。那没有让我窒息。我不去了。

隋朝灭亡,朝廷招募前朝官员,王绩随原任官员到省里被召见。按照惯例,每天提供三升好酒。王绩的弟弟王靖以为大哥不喜欢当官。为什么这么长时间的等信不符合他的性格?他问王绩:“等信是不是很幸福?”结果王姬回答:“我挣钱少,觉得孤独。要不是我一天三升酒,我早就走了。”我的老板陈听说后,给他加了三升。这一次,王姬不说话了,每天拼命喝酒。大家都很佩服他对酒的执着,称他为“斗酒学士”。

王绩一直很推崇阮籍的风格。听说系的焦哥很会酿酒,就报了个成,天天乐在其中。焦哥死了,王姬也得到了酿酒法。他不仅能在饮酒上自给自足,还写了两本书,《酒经》和《酒经》。但是让酒鬼们失望的是,这两本书今天已经丢了。王姬没跟王的称号混在一起。毕竟第一个这么做的是聪明人,第二个没啥新意。

王绩家东南有一块巨石。他打碎了这块石头,用它建造了杜康寺。他还在庙里提供了经常给他酒喝的老师叫哥。王绩的著名诗词歌赋都有一股酒味,有《醉乡》、《五斗先生传》、《酒颂》、《杜拙》、《醉》等。当时,名人李称赞他为“南馆馆长”。董楠是春秋时期齐史家石楠和晋史家董虎的合称。都是以笔锋直爽,风格直爽著称。董楠指的是忠于史实的优秀历史学家。王记绝对忠于酒,王记不愧是酒楼里的“南董”二字。

7.毕卓

晋代是酒鬼辈出的时代。为什么?并不是金代的人特别能喝,而是金代的士绅制度让这些出身好的酒鬼爬到了官位。一个当官的酒鬼总是比一个穷酒鬼更容易写进传记。穷人的好酒叫颓废,官员的好酒叫高雅。毕卓就是一个例子。这显然不是说毕卓没有才华,而是说像毕卓这样的人在上官的时候能照顾到百姓,这是无稽之谈。

毕卓出生于士族家庭,西晋时在吏部担任郎官。然而,毕卓对坐在办公桌前数无聊的数字毫无兴趣。他唯一愿意献身的事业就是喝酒,因为喝酒耽误生意。他公开宣布,他的人生理想是“右手拿着酒杯,左手拿着蟹爪,在漂浮的酒船上度过一生。”因为这句话,毕卓成了名人。后人喝酒就想到了毕卓,吃螃蟹就想到了毕卓,在船上喝酒吃螃蟹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天堂。毕卓被卖螃蟹的人视为蟹神。

毕卓做官的时候,有个邻居做酒,他晚上去偷酒,高兴得被人当场抓住。因为太黑,邻居看不清他的脸,就用绳子把他绑在那里。毕竟,毕卓是个小偷,所以他没有勇气出声。天亮了,邻居看到了,很神奇。这不是偷酒的毕朗警官吗?赶紧放他走,反复道歉。毕卓非常潇洒。他笑着说,谢谢你让我闻了一晚上的酒。你要是觉得不好意思,我去拿点酒回去喝。邻居一听,赶紧说,你怎么敢?就在这里喝,我给你准备点零食。毕卓太高兴了,他在酒坛边上喝了个够,直到他在酒坛边上站不起来了。至今民间还有劝酒的对联,是“醉到瓮中,立马回李太白”。事实上,据我估计,毕卓没少去给别人偷酒喝。邻居不好意思地说,他采取了半夜扒周皮的方法,假装看不清他的脸,让他教训一顿。但是毕大的酒鬼超级无敌,不但不脸红,还明目张胆的喝了很多酒。有这样的滚刀肉,谁都没办法。

毕卓的诗基本上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他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儒以文违法,侠以武违禁”,这句话经常被很多武侠小说引用。大画家齐白石非常崇拜毕卓。他曾经画过一幅“毕卓偷酒”的画,题目是:“丞相身无分文回到田里。宁为贼,不伤忠厚。”毕卓偷酒也成了民间故事之一。

8.怀素

杜甫喝过八仙的歌,其中一首叫“张旭三杯草”。在他脱下帽子,把自己的头暴露给王公之前,他像一朵云一样扔了一张纸。张被列入饮酒之列,这也是酒鬼的一大发达。但张旭的草书和怀素也叫“微醺”,是说张旭先生的醉鬼水平只到了微醺的地步,而怀素却到了一天九醉的地步。当人们问他们为什么能把书法练到这个地步,张旭回答“用心”。怀素用行动回答了他们。那是喝酒。

怀素是个和尚,但这个和尚从不打坐,不吃肉,不喝酒,不旅游,不写草书。怀素一生都在做这四件事。即使他睡着了,也是因为他喝醉了。怀素,湖南人,早年出家,怀素擅长书法。人们很少能听到他的吟诵。但是我经常看到他在井里洗墨水。既不念佛也不污染大家的水源,这样的和尚很快就被开除了。

怀素回到家里,开始练习书法。怀素喜欢写草书,一瞬间能写几千万张。对于没有收入的他来说,买纸真的是很大的经济负担。但怀素毕竟是。

怀素,有很多方法。他在住所附近种植了一万多棵大蕉。芭蕉叶又大又宽,就像一张宽大的宣纸。不仅可以放开手脚,还可以反复写。饿了,有芭蕉吃。除了芭蕉叶,怀素还用漆盘、漆板代替纸。最后盘子磨破了,笔也秃了。怀素把这些东西葬在一起,命名为“笔墓”。

书法练过了,怀素的酒品也定了。如果你想请他写作,你必须请他喝酒。只要你感觉到了,你就可以立刻挥动它。一个有好酒的和尚书法家,当然是被炒作的对象,于是酒的作用就被炒到了神,怀素就成了一个飘飘然的神。怀素主张“饮酒养性,草书养心”。当时几乎所有知名人士都接连设宴招待,并邀请怀素到他家热情款待。怀素无所求,也不需要任何一种零食。几杯酒下肚,他兴高采烈。一瞬间,那房子的屏幕上全是草书。

成为明星后,怀素开始追求书法的最高境界,开始拜访著名书法家,如颜真卿、吴彤等,并留下了他拜访颜真卿的佳话。

颜真卿问怀素:学书法除了老师教的,还得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张旭看着孤帐震动,被沙飞吓了一跳,掌握了草书的低靡造型。吴彤告诉过你他的经历吗?

怀素答:吴诗认为我们可以从断钗中欣赏草书笔法。嗯,真的很抱歉,但是我笑了笑,什么也没说。从那以后,我很久没有和怀素聊过书法了。

怀素觉得很遗憾,准备离开。

颜真卿没呆,突然说,你觉得漏痕怎么样?

沉默了几天,怀素恍然大悟:雨水顺着漏雨的房子的墙壁往下滴。由于墙面泥泞,水滴在因自身重力而滴落的过程中,受到泥土的吸引和束缚,无法快速下去,形成一种凝重曲折的美感。这是书法避免华而不实,增强尊严感的有效途径。这就是草书的秘密。

颜真卿又问:你自己学到了什么?

怀素随口答道:贫僧看夏云多奇峰,是因为风的变化而不正常。从《夏云》里的风,我认识到草书是不能变的。这种变化来到了一个快乐的地方,如鸟儿出林,受惊的蛇入草。笔画间的线头就像墙上的天然裂缝,一条一条自然,完全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

怀素终于领悟了书法的智慧,成为狂草的代表——怀素,一个醉生梦死的和尚,使他名扬书香酒界。据说怀素有个习惯,喝醉了就在别人衣服上写字。于是很多人为了得到他的墨宝,看到他喝酒就穿上白袍站在他面前假装屏幕,还经常得到他的书法,比现在找明星签名方便多了。

9.李白

李白在桶里写了一百首诗,到长安一家酒楼睡觉,天子却叫他不要上船,声称他是酒仙。

历史上,李白被称为酒仙。这不是因为李白能喝很多,而是因为李白的诗词歌赋太有名了。李白是甘肃人,有人考证他出生在吉尔吉斯斯坦。但是不管他出生在哪里,毫无疑问他来自中国。据说李白出生时,母亲梦见长庚星,也就是太白金星,抱在怀里,于是给他取名李白。还有一个关于李白名字由来的故事。李白小时候,李白的父母带李白去野外郊游。春天很美,鲜花盛开。李白的父亲李恪非常激动,他立即唱了两句诗:“春风暖苞迎新花。”李白母亲也不含糊,接着念叨:“杏林火了,红云落了……”下一句话还没出来,李白就指了指旁边,脱口而出:“李华盛开了。”他父母看到的时候,路边有一棵李子树,开满了白花。李白的父亲一起读了这四首诗,认为是儿子最好的一首。他高兴了,就给他取名叫李白。而中国人更喜欢文曲星下凡之类的故事,而不是吴曲星下凡,这种关于诗歌的故事一般自动被忽略。后来,李白去北京把他的诗拿给看。八十多岁的何张之看到李白写的《蜀道难》时,两眼闪着兴奋的光芒,一口咬定李白太白不能下凡,所以李白才有了谪仙的绰号。

传说李白“十五奇书,写凌香如”。当地县令来此与他吟诗。一年夏天,河水暴涨,县令和李白来到涪江边。突然,一具女尸从上游漂来,岸上的人都大声惊呼。李白以为县令会派人来打捞,没想到县令只是像老百姓一样站在那里看热闹,脸上带着激动的表情。女尸漂流到岸边的芦苇丛中,原来是一个美丽的少女。李白觉得不好意思,县令却捻着胡须笑着唱了一首诗:

28.是谁的女儿?漂浮在岸边的芦苇。鸟窥翠眉,鱼得墨于口旁。

县令唱完还挺得意,以为终于赢了李白一次。他夸了几句,发现没人吭声。回想起来,李白鄙视他的做法,早就走了。后来李白得知女孩因为反抗恶霸的暴力而投河自尽,于是愤怒,动了恻隐之心。他转身发现了恶霸,拔出剑,杀了那个人,为女孩报仇。据说李白曾经和几个人有过手,这是其中之一。从此,李白离开巴蜀,仗剑投奔乡间,周游列国。

李白喝酒不搭理任何人,激高力士脱靴。然而,李白不是那种盲目饮酒的刘玲毕卓。他一直想做官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给两位官员各写了一封推荐信。以他的文采,赞美别人当然毫不费力。他给安州裴昌时的推荐信里有几个字:所以,人们唱“客友何事?”希望得到沛公一句话,不需要开马烈华宣。不知君为何得此天地间之声。不就是因为善良谦虚的承诺吗?在给另一位官员韩荆州的推荐信中,李白写道:“据说活着不必封万户侯,但我希望认识韩荆州。"

要说这两位官员够幸运,诗人都来拍自己马屁了,但这两位也知道自己是什么做的,觉得李白讽刺。韩荆州倒没什么。裴昌石直接指责李白诽谤。一怒之下,李白去了北京,流浪了十几年。终于扬名立万,被唐玄宗录取为院士。不过这个工作名字不错,其实就是做诗给皇帝看的。李白干脆天天喝醉,表现自己的疯狂。最后,他被解雇,恢复平民身份。

官场的黑暗是李白的不幸,却是后人的大幸。从此,李白在诗坛的酒海中纵横交错,有一种共同的赞美:嬉笑哀叹,诅咒诗人、剑客、酒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