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占领上海时,为什么对上海的犹太人手下留情?
从1933年希特勒反犹到1937年8月日本入侵上海,这一时期来上海的犹太人总数只有1000-1500。在此期间,德国犹太人受到迫害,但并没有被剥夺生命权,尤其是因为1936柏林奥运会,纳粹当局一度放松了反犹力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德国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慷慨援助中国抗战的国家之一(另一个是苏联)。抗战初期,蒋介石只有三十个能抗击日寇的装甲兵,蒋的两个儿子也被送到苏联和德国的军事院校学习。上海从8月1937到8月1939怎么可能“不知道希特勒”?尤其是在1938+065438+10月9日的“水晶之夜”之后,纳粹掀起了反犹狂潮,犹太人被迫大量逃亡。此时,世界各国都限制犹太难民入境,但上海因为沦陷后的特殊情况而敞开大门,于是成为犹太人的避难所。还需要说明的是,后来限制犹太人进入上海并不是日本占领当局的本意,而是在大量难民涌入使上海租界当局和犹太人社区不堪重负之后,上海犹太人救济组织主动向日本占领当局提出申请而做出的决定。
从8月1939到8月194165438+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仍有约6-7千犹太难民进入上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100名波兰犹太人是在日本驻立陶宛领事辛德勒(曾在伪满洲国外交部工作)的帮助下移居上海的,其中包括著名的米尔犹太学院的师生约400人,他们在避难期间在上海犹太人社区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为什么日本占领当局会对上海犹太人手下留情?二战期间,有两个有趣的情况。第一,纳粹德国在抗战初期慷慨援助中国抗战,只是因为中国负担不起,才转而与日本结盟。二是日本人对犹太人有好感,甚至顶住了纳粹在上海屠杀犹太难民的压力,庇护了这些犹太人。1937日军占领上海后,并没有限制犹太难民到上海避难,随后设立了三个难民营,为犹太难民提供各种帮助。1938+065438+10月9日“水晶之夜”之后,纳粹掀起了反犹狂潮。如果他们继续收留犹太难民,可能会引起德国的不满,让日本政府相当尴尬。65438年2月5日,日本首相、外相、大陆大臣、海洋大臣、藏大臣专门召开“五相会议”,商讨对犹政策。虽然会上有分歧,但最终同意继续对犹采取友好政策。由于日本不方便收容犹太难民,计划在中国被日本占领的土地上建立“犹太人定居点”,鼓励犹太资本“开发满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上海成为了犹太难民的避难所。
1942年6月,纳粹德国盖世太保驻日本首席代表约瑟夫·信使上校专程来到上海,要求日本占领当局模仿纳粹作为解决上海犹太人的“最终方案”,但日本当局拒绝了纳粹的要求,只在虹口设立了“无国籍难民区”,约有654.38+04万无国籍犹太难民迁入。难民区的情况虽然很艰难,但也不能和纳粹当局在欧洲修建的集中营相比。日本当局没有伤害犹太难民,难民区可以进行宗教和文化活动。由于上海犹太社区和海外犹太社区的大力支持,没有发生大的灾难。日本人究竟为什么要对犹太人手下留情?原因有很多:第一,反犹主义在东亚并没有像在欧美那样长期存在,日本人对犹太人并无敌意。日俄战争期间,美国犹太巨头希夫积极为日本筹措了2000万美元的贷款,明治天皇破例邀请希夫在皇宫共进午餐,希夫成为第一个被天皇授勋的外国人,让日本人对犹太人好感大增。第二,上海的犹太难民很多是俄罗斯犹太人。“最终解决”一旦实施,试图与苏联维持不战状态的日本担心会激怒苏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时日本政府中一些主张与美英保持和平的官员和“犹太问题专家”相信了欧美反犹势力宣扬的“犹太威胁论”,误以为犹太势力确实垄断了国际经济命脉,控制了美英的政治和外交,于是想通过对犹太难民的善意来讨好美国犹太“势力”,以影响美国对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