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幼儿园,没有学前班,那么他们小时候最初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呢?-
三字经,顾名思义,就是用三个字读出来的经典,比如:“生之初性善,性相近,远学。”这三个字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方便孩子跟大人重复背诵。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作,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三字经典名句
最好的钻石必须被切割。不学则不知义。
解读:玉不经过雕琢,不能作为器皿使用。人家不学,不懂。玉本来是用丑陋的岩石包裹的,只有经过打磨、雕刻、抛光、镶嵌等工序,才能成为无价之宝。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必须努力学习,承受各种考验和压力,才能明白什么是好的性格。
农、岳工商,这四个人,对国家都有好处。
解读:士、农、工、贩,合称为“四民”,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人。有人写文章说中国是“四民社会”,这是四民的具体含义。古代文人当官,农民耕地,工人劳作,商人买卖,构成了一个繁荣的社会。
第一孝弟,第二经验。知道某个数字,知道某篇文章。
解读: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兄弟,然后增长见识。知道10000的数字,知道一些单词。为什么古人重德轻才?我们认为,如果一个人精通计算机,但道德败坏,他就会成为破坏网络的黑客;如果他有良好的道德,他可以帮助周围的人解决电脑问题。道德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的素质。
学的广,就怕它复杂。但简单来说,你可以知道来源。
解读:世界上的知识很多,面面俱到就会很难下手。但是,如果你能在大纲中学习,你就能理解学习的根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就像大学者不是一天就学会的一样。凡事按部就班,从根子上学习。《圣紫晶》是一本“简介”形式的书。看完之后,就可以开始看其他国学经典了。
看史书,考记录,了解今昔,如果你是闭眼的话。
解读:通过阅读史书和史记,我们可以学习过去,了解现在,就像亲眼看到了历史一样。阅读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虽然没去过汉唐,但是读古人的书,就像亲眼看到了汉唐的繁华。所以古代有很多知识渊博的人,对历史了如指掌。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释义:蚕能把丝纺成绸缎,蜜蜂能酿蜜吃。人不学习就没有能力,比蚕和蜜蜂还不如。一个人只有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学习只是我们发现自身优势的一种方式。
勤奋有功,戏谑无用,宜鼓励。
解读:只要努力学习,一定会有收获,只知道游戏没用。时刻提醒自己,鼓励自己好好学习。读书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也需要随时清醒的认识、鼓励和反思,这样才能保证方向正确。
三字经典故事
孟母三迁
圣紫晶说,“在过去,孟母选择它的邻居。不学就要学。”这是孟母三步走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大学者。他先是住在墓地旁边,经常和朋友一起玩葬礼游戏,学会了像大人一样低头哭泣。孟母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们居住,于是他和孟子一起搬到了市场,孟子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学习做生意。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仍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所以他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喜欢读书,变得有秩序有礼貌。这时,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适合孩子生活的地方!”
有一次,孟子偷懒不读书,孟母把他正在织的一块布当着他的面剪了下来,说:“学到一半就停下来。这块布和织到一半就断的那块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用!”孟子听了之后,再也没有懈怠。
文xi
“项九岁能暖席”的故事,讲的是汉朝一个叫的小孩。当他九岁的时候,他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热的夏天来临,为父母搭建蚊帐,给枕头、凉席降温,赶走蚊子,让父母睡个好觉;寒冷的冬天,他先钻进被窝,暖好被子,让父母暖暖地睡。黄翔的故事传到北京,北京人说:“大话西游,江夏黄翔。”
借助袋装萤火虫的光或雪的反射光阅读——在困难的条件下追求知识
“如萤,似雪,虽家贫,学不穷。”这是两个关于勤奋的故事。
晋代有个叫的孩子,家里穷,没钱买灯油,想晚自习,就在夏天的晚上,抓了一只萤火虫放在白布袋子里,借着微弱的灯光学习。薛莹是晋代的孙康。冬天的晚上,她借着雪反射的光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