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大蒜?起源是什么?
起源
县令李有个宝贝儿子,名叫德福。德福十岁的时候得了一种类似慢性肠炎的腹泻,一天腹泻十几次。因为县令是人人称赞的好官,无数名医前来献方,却无一奏效。县令见儿子奄奄一息,心痛不已。
转眼间,到了端午节那天,一位曾得到县长帮助的乡村医生听说此事,主动走进县衙,告诉县长他有一个偏方,可以治好公子的病。
医生把写好的药方给县长看,只见上面写着“独蒸一碗蒜”。县令看到这个奇怪的药方,起了疑心,但还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在午饭时给儿子蒸了一碗蒜。他怕儿子不吃,特意撒了点红糖和香油。福德吃得津津有味。
奇迹般的,第二天,有福的腹泻明显减轻,一周后恢复。县令也觉得不可思议:“没想到普通的大蒜也能治病。”
“单用大蒜治好县长儿子的怪病”的故事传开后,老百姓深受鼓舞。因此,每年端午节的中午,家家户户都会吃一碗“蒸蒜”来预防疾病。一些吃不惯这种味道的人会在他们的菜肴中加入蒜片作为配料。
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俗。中国人在端午节有吃粽子、挂艾草、挂大蒜、划龙舟的习俗。此外,陕西、山东、山西、河北、东北等地还有端午节挂桃枝或桃符、吃鸡蛋、煮大蒜的习俗。在江浙一带,也有端午节吃蒜的习惯。
习俗
江苏吴江有句民间谚语:“端午不吃蒜,鬼会到门前”。当地人在端午节吃大蒜。据说它们可以避开“五毒”,辟邪避疫。“蒜蓉豆腐”是端午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按照南京老规矩,端午节中午,家家户户都要把整个大蒜放在炉子里煮熟,然后给家里的孩子吃。一个孩子单独吃一个,因为谐音,有毒。孩子吃了烧蒜,夏天没有拉肚子,腹部没有蛔虫。
在云南和广西,也有一些地方在端午节吃“蒸蒜”。据说云南特有的“黑蒜”是端午节时发明的。
据史料记载,大蒜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大蒜起源于西亚,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被带回内地。因为它比大陆的小大蒜大,所以被称为大蒜。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是吃粽子。一般在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都会吃粽子,端午节也有一些纪念屈原的意义,历史悠久。端午节吃大蒜,有驱邪防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