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尖底瓶的应用

仰韶文化这种尖底瓶近年来被编入中学历史教材,进入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但却沿袭了多年来考古学界和学术界流行的一种对尖底瓶的错误理解和认识。当然,相关的教材和教学活动也给学生带来了错误的引导,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以便及时调整和纠正。流行了几十年的错误进入了中学历史课本。自2001秋季开始,新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史无前例的重大改革举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新编写的初中历史教材三个不同版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简称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在全国相关中学正式使用。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历史教材(上册)或老师的教学用书,都涉及仰韶文化尖底瓶的内容。以半坡型尖底瓶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其美,设计出既省力又方便的水瓶。由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七年级上册》在每个学习单元后设计了一节“学习与探究课”,书中有四节这样的“学习与探究课”。第一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相关的学习探究课是“解开彩陶之谜”。这节课一开始就以提问的形式出现,提出了三个相关的问题:“大家注意到所学课文中的彩陶图片了吗?你想知道彩陶的奇迹吗?彩陶画反映了什么样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文中给出了四幅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图片,分别是陕西黄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同出土的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出土的鱼面纹彩陶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彩陶的形状和图案,想象和描述彩陶的用途,从而想象和描述先民的生活场景,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至于尖底的瓶子,教材的提示是:“观察小口尖底的瓶子。想一想:这个抽水的瓶子为什么要做成这样?如果用这个瓶子从河里打水,会发生什么奇妙的现象?为什么?”(全书19页)。本课的“活动目标”是:1,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片直观感受历史;2.在探索彩陶奥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3.学习和运用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登录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新世纪课程网也可以获得以下信息: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4月28日出版的《历史》教材,2001第一次送审就被评为一级教材,其许多内容得到了国家教委领导的一致好评,引起了学术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同类教材。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关于“解开彩陶之谜”或尖底瓶的教案、教学讨论文章或经验;至于尖底瓶,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其特殊的汲水功能,以及汲水时会出现的“奇妙现象”(即尖底瓶入水时会自动倾倒汲水,陶瓶装满后会自动拉直,通过拴在陶瓶耳上的绳子将陶瓶托起,完成汲水任务)。新编写的人教版历史教材,不涉及尖底瓶及相应的教学活动,但在人教版网站上也有相关内容。在“学科教育历史与社会”部分,有一个半斜坡式尖底瓶的实物图片,表明它是一种打水工具。正文如下:“高46.2厘米,系于其腹部两侧箍耳处。打水时,用手绳把瓶子放在水里。因为瓶身腹部是空的,重心在瓶身的中上部,所以瓶子在水中是倒置的。灌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在“中国文化中国文物”版块上,有一张马家窑文化实物图片,文字介绍为:“此尖底瓶为汲水用,实用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