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制约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制约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有:1,先天不足: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才短缺,思维僵化。2.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和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挠,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3.缺乏正确路径:国外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中国先重工业后轻工业。4.缺乏安全的政治环境: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
□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特点分析留给后人的历史教训。
太平天国是一场伟大的反殖民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国内外的反动势力。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起到了启蒙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三次运动都未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这说明,在近代中国,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只能由无产阶级来完成。
□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相似之处: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2.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3.影响: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4.实践结果:全部失败,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的民族危机依然严重。5.失败原因:客观原因是封建势力的强大,都与袁世凯有关。主观原因是这个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6.两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差异:1,代表阶级:戊戌变法代表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而辛亥革命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2.变革的手段和目的:戊戌变法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通过暴力手段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3.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辛亥革命主张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代替封建土地所有制。5.实际影响:戊戌变法的法律基本被废除,但对社会起到了启蒙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让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
描述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发展和阶段特征。
1,初始阶段(1840——1895):
这个阶段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主要由地主阶级主导,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尚未提上日程;以军工为主体的工业化发展起来;现代化开始从经济领域向科技、文化、教育领域渗透。内容:地主阶级洋务学校领导的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建立军民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和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2.总体发展阶段(1895——1919):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把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与社会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到意识形态领域。
(1)经济领域: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现代化取得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2)在政治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维新派领导维新运动,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3)思想领域:传统向近代的过渡开始,大量西方文化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经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重要表现为:维新派以进化论为思想基础,宣传改革思想;革命党人将西方国家理论发展为三民主义。激进派主张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正统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