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药炮制的名称有哪些?

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中药的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工艺。古代又叫“烤”、“修物”、“修疗”。药物经过炮制后,既能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又便于保存,是中药临床使用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千百年来,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加工方法和技术,还形成了一套传统的加工工具。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饮片入药,生熟区别对待”是中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中药饮片的加工工艺是中国特有的,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药加工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神农时代,汉代神农的《本草经》和梁时陶弘景的《本草经注》中对中药的炮制已有详细描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记载了100多种药物的炮制。南北朝时期,雷公的专著《论雷公的炮制》记载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和工艺。唐代新修订的《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标明了药物的炮制方法,是政府保护炮制技术的开始。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专门的炮制项,苗希雍的《罐藏大法》总结了17种中药炮制方法。清代雷《修物指南》详细记载了232种加工方法。目前国内专门从事加工的只有近百人。中药炮制技术处于濒危萎缩状态。由于“现代”用药方式趋于“套路化”,传统的“一方一法”用药模式不复存在,许多特殊的、传统的、能产生特效的炮制技术也逐渐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