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国第一个提出汉字改革的人是谁?

汉字改革的内容之一。它包括两层含义:节省笔画和减少汉字数量。前者是指把笔画复杂的字改成笔画少的字;后者是指一个字可能有几种写法,包括正字、俗字、异体字等。简化后确定一个为正字法,其余取消。简化字叫简化字。早在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就有了简化字,也就是说,汉字和简化字的简化是从中国的殷商时期开始的。此后几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汉字的简化,并产生了相应的简化字。比如,从六国文字到秦统一后的小篆文字,秦始皇下令的“文字同体”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汉字官方简化。对于六国文字来说,小篆就是规范字和简化字的意思。以后每一次书法风格的变化,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都是对汉字的简化。楷书定型后,还有识别楷书正字、俗字、错字的工作。现代汉字简化始于20世纪初,钱、陆棣、等人做了大量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并于1956出版了《汉字简化方案》。从65438年到0964年,中国语言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汇总》。1986年,国家语委重新公布了《简化字汇总》,同时废止了1977年公布的《第二版简化字方案(草案)》。简化字汇总中所列的简化字,都是通俗汉字的规范形式。

汉语拼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中国当时没有拼音字母,所以我们用的是拼音汉字的正音或反切的方法。

直接发音就是用同音字表示汉字的发音。

反切是指用两个汉字标注另一个汉字,用两个汉字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传统的注音方法,也是对中国古代汉字语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是反切上字,表示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是反切字,表示元音和发音。

中国人自己的拼音运动是从清末切分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申雪、陆、王昭都一致指出汉字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于是展开了一场“注音运动”。

音标运动中提出的音标方案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体系:

(1)假名系统:模仿日语假名,用汉字偏旁部首作为音标。1892陆太章《一目了然》中提出的《中国新注音字》,1901王昭写的《国语合音字》,都属于化名。

②速记系统: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至1897出版的《蔡希永注音快字》、《申雪盛世元音》、《王拼音字谱》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③拉丁系统:用拉丁字母作为音标。朱的《江苏新字母表》1906、刘梦阳的《中国音标》1908、江的《桐梓》、黄的《拉丁假说》1909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年2月,在北京召开统一读音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所有文字的国家读音”和“选择字母”。会议持续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通过省代表投票的方式确定了“国家标准读音”;拟定了一套共39个字符的拼音字母。字母表为汉字笔画体,字母选自古文字,音节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重拼写体系。改进了双拼的反拼法,其目的只是为了标注汉字的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使用。这套音标后来缩减为37个字母(声母12,韵母13,中介3),差不多是双拼注音方案中的一半字母。

音标通过后,搁置了五年,才由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18正式公布。在1920期间,在全国各地设立了“普通话讲习班”和“夏季普通话讲习班”,以推广拼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都改成了白话文课,小学课本都用音标注释汉字新词。从1920到1958,音标在中国已经使用了近40年。这对统一汉字读音,普及普通话,普及拼音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30,有高官认为“音标”名称不好听,改为“音标”,以强调不是与汉字并列的文字。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拼音方案随即发展起来。1949 10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成立了“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用什么字母。

1955 10 6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叶莱士在发言中说:“在1952到1954期间,中国汉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研究汉字的笔画拼音方案。经过三年的摸索,几易其稿,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汉字笔画拼音方案)》初稿里。在这次会议上,给代表们发了六个拼音方案草案,其中四个是汉字笔画,一个是拉丁字母,一个是斯拉夫字母。会后,时任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的吴向汇报,民族形式方案三年后很难得到满意的设计,不如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这是在中央会议上通过的。

1955 10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1957 10提出了《修订草案》,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将其作为新的。2月1958,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从1958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课进入我国小学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规范普通话拼写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拼音方案。

为什么把繁体字改成简体字?

简化字的演变是有历史原因的。20世纪50年代,为了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大力扫除文盲,在工厂、街道、农村到处开办扫盲班。识字和学习文化是那个时期的热潮,但是遇到困难的时候,繁体字很难写,很难认,识字的对象是一大堆一个字都看不懂的成年人。出于这种需要,根据群众的一些书写习惯形成了简化字,这是整个社会的素养和认同。

目前中国大陆使用的简化字于6月28日修订通过,1956+65438。虽然根据使用情况略有变化,但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国大陆使用的标准汉字。1977年公布了第二批简化字方案,在报刊上试行了一段时间后就废止了。

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法;

简化汉字的原则是:“讲而不做”,“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使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化字,只收集、整理和作必要的改动,不擅自造字。“简化字是* * *”和“简化字是郭沫若等人发明的”之类的笑话,不过是国民党宣传罢了。

简化汉字的方法是以钱在1922中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有七种方法:

1,使用比绘画简单的古文字。如“从”、“中”、“里”、“无”、“陈”、“韵”等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但有些繁体字写错了(见方《字源与汉字简化》一文)。

2、草书。如“特产”、“东”、“汤”、“乐”、“当”、“买”、“农”、“孙”、“行为”。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部首。如鸡、观、戏、邓、难、乐、区、岁、罗、刘、齐。

4.只保留原词的特征部分。如声、学、县、医、务、广、文、凿。

5.把原来的形声字换成了简单的音标。如“辽”、“迁徙”、“驿站”、“秩序”、“交通”、“遥远”、“纷扰”、“犹达”、“奇袭”、“保护”。

6、保持原有的单词轮廓。如《乌龟》、《烦恼》、《爱情》。

7.同音字合并成一个简单的单词,不会造成混淆。比如里程的“里”与“里”的组合,面的“面”与面的“面”,皇后的“后”与“后”,以及“忧郁”与“郁郁葱葱”的组合,这些组合不会造成现代汉语中词义的混乱,简化字使用者也从未感到不便。相反,一些没用过简化字的人自然会担心。

有几个常用词特别值得一提:“龟”字在繁体字中将近20笔,就像一只乌龟一只一只画出来一样。难写(我还不知道它正确的笔顺和笔画),难记(我不能经常看繁体字的书,更何况是小学生)。简化后保留了它的轮廓,只剩下七笔。“惆怅”的“惆怅”多达29个传统笔画!写法极其复杂难记(据说有人在一次汉学会议上写这个字赢得了掌声),简化后换成了“郁郁”和“沉郁”,只有八笔。繁体字“许”多达三十一个,记写法也很费劲。简化后改为形声字,以“口”和“于”为形,便于记忆,而且只有六笔。“全”的繁体字有二十六个,写法比较奇怪。知道了它的词源,你可能不记得它的写法,但只有十一种是简化的。这些都是大家一定要记住的常用词。不知道学繁体字的小学生光是记住这些字就花了多少功夫,而用简体字的小学生却很容易记住。难怪有人对简化字大为不满——他当初的努力白费了。繁体字十几二十笔,简体字平均七八笔,不仅写字快,而且电脑用字也很方便。把一大堆20几个字一个一个的塞进16针的字体里,不混乱恐怕要费一番功夫,所以现在大家用的免费字体都是漂亮的宋体,传统的什么都不是,跟小孩子画画一样。

谁把汉字分为简体字和繁体字?

确切地说,简化字是建国后才出现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简化汉字的方案,随后周有光对简化汉字的方案进行了改革,建国后开始使用简化字,推广普通话。

应该说,汉字简化有政治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当时大陆统一后的中国,南北方的人甚至不能用汉语交流,只能用英语交谈。这很可笑,因为方言口音差别很大,甚至汉字,广东人还保留着用繁体字的习惯。南北融合,文化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能被所有中国人认可和理解的文字,所以汉字简化了。

哦,一点肤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