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云乡的历史沿革
1976年春节的一个晚上,寨上的罗被钢筋捅伤左脚,李、罗、陶、陈宗福、陈高忠、罗一起到家中探望。大家一起摆了个“龙门阵”,聊了聊当时的生产情况和生活困难。李和难过地说:“作为生产队的领导,我们没有搞好生产,致使大家缺衣少食。我们真的没有脸做这个队长。今晚我要借见罗的机会,把我们的想法告诉你,并邀请几个人向全村人说清楚,选别人去做。”你不做谁来做?“大家都在争论。无论李怎么劝说,和罗都坚持不干。大家都沉默了,知道现在的生产管理模式,谁都很难当队长。工招人,工看人,收工赶人。减速现象严重,生产马虎,粮食产量根本上不去。李和罗不干,陶家寨不可能没有领袖。也许李和罗事先就商量好了。李说:“在我们中间,陈高中可以担当这个重任。他胆大心细,头脑灵活,直爽,成员们都很听他的话。“你想想,是这么一回事,所以大家都同意。陈高中中等身材,人到中年,身体很结实。他去贵阳修铁路了。他有些知识。看到大家的信任,回想起全村人艰难的生活,压力和责任涌上了他的心头。当时他勉强同意了:“让我回去考虑一下。”这时,已经是深夜了。大家心情沉重地起身离开。罗在家人的帮助下被送到了门口。他难过地说:“让大家坐一晚上,连水都不喝。"
从罗家回来后,我一直在想:现在之所以生产做不下去,是生产队大规模集体窝工现象比较严重,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那天晚上,陈高中就这样想了整整一夜,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担任生产队长,身上的担子会很重。
第二天晚上,李和罗邀请陈宗福、罗、陶和罗到陈高中家。李对说:高忠,大家都选你,所以你应该当队长!看到陈高中拿不定主意,大家都在极力劝说,他很激动。陈高中很感动,想了一下说:“好吧,就试试,但有三个条件:第一,把生产队的田地和劳力分成三组;第二,15牛和所有农具分三部分下跌;第三,不在乎生产队以前的账,重新建立新账。”陈高中提出的“三个条件”让大家大吃一惊。是一种变相的“包产到户”,与当时“以班组为单位”的生产管理模式相悖。一旦上面知道要被批评,甚至要坐牢。但是,人不能忍受吃不饱饭,就着红瓜子、野菜、米糠吃的日子。为了让整个生产队180多人有饭吃,大家最终同意了陈高忠的意见,决定“保生产到团”。
接下来的几个晚上,在生产队的公房里,陈高忠等人一直在商量具体的做法。敲定:首先,定组,定组长;二是确定土地产量;三是设置人口和劳动力;第四,耕牛和农具;五是设置副业人员;第六,各组送餐人员。全村有五条规矩:第一,全村大人小孩任何时候都不要说村里“保生产给组了”(包括村外的亲戚朋友);第二,婚丧嫁娶不能大摆宴席;第三,不能借出食物;第四,不能把粮食拿到市场上去卖;第五,不管谁问,只能说吃不饱。谁泄露了消息,就雷声大雨点小,大家都把他赶出了陶家寨。于是,“包产到户”在陶家寨悄然进行。
秋季,粮食入库后,陶家寨的粮食产量比往年增加了3倍多,人均粮食消费量从100公斤增加到250多公斤,人均收入从几十元增加到200多元。实践证明,“包产到户”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并在一定程度上让整个生产队的人民吃饱饭。陈高忠的大胆尝试取得了成绩,让整个制作团队信服。虽然收成不错,但陈高忠还是每天愁眉不展。“包产到户”成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不够高。能不能把土地分成更小的部分,分给每家每户,这样粮食肯定会大涨,但是风险更大,需要精心的安排和部署,需要大家的大力支持。怎么做还得和“老哥们”们商量。
陶家寨后山有一块100平方米的凹地,背靠大山,前后左右都是茂密的森林。当地人将其命名为“灯盏窝”,沿山进入只有一条路。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有人来这里。空心比较隐蔽,另一端有个出口可以进入后山。陈高中选择这里作为讨论的地点。陈高忠以看到生产队后面的山梁为由,通知李、罗、、陶、罗到“灯盏窝”商量分田到户的事。七个人到了之后,为了安全起见,最小的罗被要求在“灯盏窝”的入口处往下看。如果发现什么异常,他就以“咳”为信号,一起回山上去。安排好后,每个人都坐在山谷中央的地板上。陈高忠把分田到户的想法告诉了大家,并表示如果出现问题,他个人承担责任。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如果被上面发现,那就比给集团承包生产更严重了。一不小心就会被扣“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肯定会被抓起来关进监狱。大家都是队委会成员,都各抒己见。经过一下午的讨论,他们最终决定搞“包产到户”。为了形成风险共担,每个人都必须签名并抽签下注。晚上,大家来到陈高忠家,在大厅昏暗的煤油灯下签了“合同”,按上了手印。可惜保管“合同”的会计后来担心娃娃被拿出来“招来大祸”,结果东躲西藏。此外,他在政策改变后没有在意,导致了这份珍贵史料的丢失。合同的大致内容是:为了让我们陶家寨老老少少吃饱饭,大家一起商量,把整个生产队的田地分给各家各户。如果有谁因为这件事锒铛入狱,这个家庭的生产生活将由大家共享。“灯盏窝”签约后,陶家寨生产队的“包产到户”,就像他们“签约”定下的“规矩”一样执行着。为了不让外人看见,他们在田地两边埋上石桩,以地面为界,用绳子划一条直线把庄稼分好,标在口袋上,晚上送回家。今年的粮食产量比上一年翻了一番。
陶家寨的农民充分体现了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对农村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8年春天,顶云公社28个生产队中有近10个队悄悄设立了“包产到户”。芭蕉岩生产队副队长吴认为要光明正大地干,于是写了三封信,分别寄给贵州省委书记、安顺地委书记、关岭县委书记,公开提出芭蕉岩生产队要“保产到团”。
1978 4月10日至6月13日,顶云公社集中28个队的64名队长、会计和各队选派的贫中农代表参加农村经济政策骨干学习班。时任县委书记的李清泉同意“包产到户”试行一年,并改名为“定产到户”。秋收时节,“定产到组”16生产队全部增产。
1978年秋,中共贵州省委正在筹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关岭县委向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马力同志汇报了顶云公社“定产到组”的情况。马力说:可考。并要求县委迅速整理材料,送到省委办公厅,作为出席中央工作会议的参考。
6月1978 165438+10月11日,贵州日报头条明确宣传了顶云公社“定产到组”的有效主题,观点鲜明,倾向性强。
2008年7月3日,安徽省凤阳县与关岭自治县在安徽省凤阳县签署协议,结成良好合作县。这标志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北方凤阳,南方鼎云”正在携手共进,共同发展。凤阳小岗村的“顶云体验”和“全包合同”是中国农村改革最前沿的两面旗帜。
定云乡党委、政府决定在全乡大力推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村里决定从上级财政扶贫资金中筹集654.38+0万元,政府对所有在乡规划连片特困地区种植的农户,每亩补助500元的种子或材料。同时,由乡政府、农村蔬菜协会和当地村委会协调解决用水、用电、用路和种植技术培训等问题。定云乡政策出台后,2007年,定云乡番茄种植规模仅深秋就达到5000亩,由铜仁地区花江、断桥、关索、思南县28名土地管理专家和13种植专家出面承包经营。平寨村是种植管理35亩晚秋番茄的承包大户。西红柿亩产最高5000多斤,最低4000多斤。平均价格在每公斤2元左右。每亩地在支付了500元的地租、1.200元的工资、1.800元的农药和种子、化肥后,承包人每亩地种植一季番茄的纯收入约为4200元。
目前,定云乡探索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并在关岭县推广。至此,关岭自治县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在全县蓬勃发展。2007年以来,由花江镇、八德乡、关索镇、坡公镇等13个乡镇的600多名种植专家出面租赁土地经营,规模化种植用地面积达3万多亩,先后建成了断桥早菜基地、新铺西瓜基地、板桂花椒基地、坡公生姜基地、永宁、顶云晚秋反季节蔬菜基地、花江蚕桑种植基地等60个基地。3万多亩土地为当地群众增加了4000多万元的纯收入。
近年来,顶云乡紧紧围绕“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畜牧业发展大镇、花椒药材种植大镇”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高质量、规模化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骨干产业项目基地,产业板块经济结构明显突出。
根据市场需求,依托特色资源优势,狠抓基地建设。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优质水稻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畜牧、辣椒、药材等产业规模化;坚持区域布局,着力建设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基地。加大投入,努力建一块,管一块,出成果。
加强科技推广应用,提升产业基地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产业基地真正成为促进全乡产业发展的辐射源。全乡实现了优质水稻3000亩、秋季无公害蔬菜2000亩、中药材3000亩、辣椒1000亩的种植目标。同时,建成了平寨、巴尔、木场、胜利、谷雨五个专业母猪养殖村。马龙、焦寨、上发、保保田等能养殖奶牛的专业养殖村;新昌土鸡专业村;巴尔800亩茶叶种植基地。
顶云乡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有效拉动了全乡经济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