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发展历程

(1907德文医学院创办,学校位于百科路(现凤阳路)。次年,学校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院,寓意合作互助。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院增设技校,1927年正式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

1951,民建大学和光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合并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调整后,土木工程系分为结构、公路、水利、市政四个专业组。市政集团开设给水工程与排水工程课程,在全国首批开设给水排水方向。

1952同济大学在全国范围内院系调整后成为国内土木工程领域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工科大学。上海的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等土木、建筑、测量等系并入同济大学。新建的下水道系由著名市政工程专家杨琴教授任主任,谢光华教授任副主任。设置了下水道专业,是给水排水专业的前身。

1953,28名下水道专业学生作为第一届本科毕业,成为全国第一批下水道专业人才。下水道系统被重组并改名为卫生工程系。

1954给水排水专业更名为给水排水专业。自1954以来,给排水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60人以上,多数年份招生超过90人。

65438-0956给水排水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函授学生。

1957卫生工程系并入城市建设系,同年招收给排水专业研究生。

从65438年到0958年,聘请苏联专家阿普基·卡里韦教授(列宁格勒土木工程学院)讲课,培训教师和研究生,帮助给排水实验室。

65438年至0959年,同济大学给排水系主编的第一批教材《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在全国高校出版使用。同年,建立了给排水实验室。

1960新增工业水与废水实验室,首次将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保护纳入大学教学系列。

1963城市建筑系调整设置给水排水、城市建设、工程测量三个专业。经过10年的创业,给排水专业稳步发展,给排水研究室教师从创业初期的10人增加到27人。

从65438到0965,形成了被称为“四教授八讲师”的科研骨干队伍。四位教授是、谢光华、胡家俊和李善道,八位讲师是颜旭时、孙立成、高、陈林清、钱、、吴振东和胡斌。

1972给水排水专业与暖通专业合并组建水暖工程系。

1978成立环境治理小组,高任组长,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上教学日程。

1979管道工程系更名为热能与环境工程系,新增环境工程专业。同年抽调给排水专业学生,开设环境工程专业试点班。

1980,环境工程专业正式招收本科生。

1981年热能学科划归机械系,单独设立环境工程系,设立给水工程和废水工程两个教研室,设有给排水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给排水专业(毕业名称为市政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均获得第一批硕士学位资格。杨琴教授是全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市政工程专业获得第一批博士学位资格,第一批硕士生被授予硕士学位。同时从校内外引进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环境影响规划与评价、噪声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人才。

1983,首批市政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

1984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建有环境实验楼,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1985,市政工程、环境工程获批建立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同年,同济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和国家环保局同济大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

1986,国家环保局同济大学环保技术干部培训中心成立。

1988年,在国家环保局的建议下,经校董会同意成立了环境工程学院。

65438-0989经国家计委批准,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院与环境科学系共建污染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5经国家计委批准,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

1996,原上海城建学院环境工程系并入环境工程学院。同年,上海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

1998,学院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999,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成立。

2000年被授予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等博士学位,环境工程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

2001,环境工程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2年,为加强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与同济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UNEP-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2003年,教育部批准成立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正式投入运行,成为全国首批实现本科生环境科技创新培训普及的高校。

2004年,学校批准成立了市政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和环境科学系。同年,长江水环境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论证。

200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揭牌成立。

2006年,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