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树上赢得信任

站在树上取信源于商鞅变法采用的南门站在树上。

公元前361年,秦王秦孝公登基。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先招才引智。他下令说:“谁能想出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不管他是秦国人还是外国客人,都要封他为官。”

秦孝公的号召确实吸引了许多有才华的人。魏国(后来的商鞅)的贵族孙杨,在魏国不受重用,到了秦国,经人介绍,被秦孝公收留。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想富强,就必须重视农业,奖励士兵;要想治国家,就要有奖惩。有赏罚,朝廷有威信,一切改革都会很容易。"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意见,但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极力反对。秦孝公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他刚即位,怕有乱子,就把改革暂时搁置了。

过了两年,秦孝公皇位稳固,拜商鞅为左庶民(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制度的改革完全由左庶民作主。”

商鞅起草了一部变法,但怕人民不信任他,不遵守新法,他先叫人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30尺高的木头,并下令:“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赏十二两黄金。”

很快,南门周围就围了很多人,大家都在议论纷纷。有的说:“这块木头谁都能扛,哪里用得着十两银子的赏赐?”有人说:“这大概是左书开的一个玩笑。”

大家看着我。我看着你,却没人敢上去扛木头。

商鞅知道人们仍然不相信他的命令,就把奖赏提高到五十两。没想到报酬越高,旁观者越觉得不合理,没人敢提。

当每个人都在谈论它的时候,其中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说着就真的拿起木头走了,一直走到北门。

商鞅立即传话给抬木头的人,赏他五百两黄金,一分也不能少。

此事随即传开,顿时在秦引起了轰动。老百姓说:“左书的命令是毫不含糊的。”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奏效后,公布了他起草的新法。新法对奖惩有明确规定,规定官职大小和爵位高低以战争中的立功表现为准。没有服过兵役的贵族没有爵位;多产粮食、布匹者免官;任何一个因商业和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他的妻子和孩子,都作为政府的仆人受到惩罚。

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实力也变强了。这是商鞅南门的历史典故,“南门立”“移木立信”等成语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