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动物学笔记?
1.1的动物学意义
动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用生物学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地研究其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分类、进化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1.2研究动物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依存、错综复杂的整体,动物是生物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生命科学,首先要有正确的生物学观点。探索复杂生命现象的本质,不能用简单的方法下结论,需要善于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和综合科学事实。
2.1基本视图
生物学观点:动态地关注形态与功能的统一,关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关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关注生物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关注个体发展与系统发展的统一。
2.2基本方法
2.2.1观察描述方法
观察是动物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是通过观察从客观世界中获得的。
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反映观察到的事物,并且是可以检验的。观察必须是可重复的。只有可重复的结果是可验证的,因此是可靠的结果。
观察需要科学知识。观察一定不要被原有的知识束缚。
描述要观察的结果并如实记录。
包括:文字描述、绘图(生物图谱)、摄影、录像、仪器记录。
比较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歧视。没有比较,就无法揭示生命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没有比较就无法处理生物界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大量材料。
只有从宏观的形态结构到微观的细胞和分子水平对不同物种的动物进行比较,才能研究与动物学相关的各种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2.2.3实验方法
实验是在人为干预和控制所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观察和研究动物生命现象的方法。
3动物学课程的教学要求
从生物学的观点和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的方法,掌握动物系统结构、形态功能、生活习性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加深对动物学以动物代谢和适应为中心、发育为骨干、动物学中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相统一、形态和功能相统一、生物体和环境相统一的原理的理解。
3.1教材:基础动物学国家教材修订版。
3.2参考书
《普通生物学》顾宏达主编复旦出版社
《动物学全集》[美]克利夫兰科学出版社
3.3网站:基础生物学实验室网站
ic法律)
生物发生定律是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的。
从大量对动物胚胎发育过程的研究中发现,动物个体胚胎发育的几个早期阶段非常相似,都是按照一定的渐进顺序进行的,而这种相似性恰恰反映了动物界系统发育的渐进顺序。
系统发育单细胞动物种群原生动物,两层动物和三层动物。
受精卵的中胚层、胚泡、原肠胚形成后的胚胎。
要点:在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按顺序重复其祖先的主要发育阶段,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基础。
4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
多细胞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断分裂增殖。
受精卵→囊胚→原肠胚→三胚层形成初期:分裂形成的细胞形态结构基本相似。
胚胎继续发育:细胞在形状、位置和功能上发生变化。
细胞由相似结构逐渐变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分化后的细胞成为构成多细胞动物的基本材料——组织。
组织的定义:具有相似的形态结构,行使相同的生理功能,起源于一定的胚层,分化的细胞群和一些非细胞物质。
动物身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都是从三个胚胎胚层分化而来的:
●外胚层:所有神经组织和部分上皮组织。
中胚层:所有结缔组织、循环组织和肌肉组织,以及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大部分上皮组织。
内胚层:消化道上皮、消化腺、呼吸上皮和内分泌腺的大部分。
5动物四大组织的基本特征
根据根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细胞间物质的数量和结构的不同,动物组织可分为四类: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5.1上皮组织
形态特征:●细胞形态规划,排列紧密●细胞间物质较少●极性。
功能:保护、吸收、感觉、排泄、分泌、生殖。
来源:外、中、内胚层。
——根的形状可分为单层结构和多层结构两类。
5.1.1单层上皮:只有一层细胞。
●扁平上皮:细胞呈扁平状,分布于血管壁和体腔内表面。
●立方上皮:细胞呈立方体,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主要由腺体组成
柱状上皮:细胞为柱状,细胞核呈卵圆形,常位于细胞基部。-构成胃和肠的内壁,以及呼吸和生殖器官的一部分。
5.1.2复层上皮:
它由一层以上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组成。
迁移上皮:细胞和层的数量随着器官的生理状况而变化-
构成膀胱和输尿管的上皮
——按功能可分为三种:
覆盖上皮:覆盖身体内外表面的上皮组织。
腺上皮:由特化的上皮细胞组成,具有产生和分泌物质的功能。
●感觉上皮:具有感觉功能的特化上皮细胞,如听觉上皮和嗅觉上皮。
5.2结缔组织
形态特征:●细胞间物质特别发达●细胞数量少,排列分散●无极性。
功能:●连接并固定身体各部位。
●填补体内空隙,保护体内软组织。
●支撑动物身体。
●制造血细胞
资料来源:中胚层
5.2.1细胞间质
由基质和含糖较多的纤维组成。
纤维有两种:●胶质纤维:由胶原蛋白组成,坚韧,常组装成束。
●弹性纤维:由弹性纤维组成,具有弹性。
结缔组织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生理功能、细胞间质的性质和分散在基质中的纤维成分,形成三种不同的结缔组织:
●液结结构
●粘性结构
●实心结结构
液体结缔组织
包括血液和淋巴。
5.2.2.1.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一种液体细胞间质,是含有各种溶解物质的胶状物质。
溶解物质包括:血清蛋白、纤维蛋白原、酶、糖、脂肪等。
纤维蛋白原:在血浆中呈溶解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凝结成纤维与血浆分离,从而使血液凝固。
除了纤维蛋白,血浆变成黄色液体,称为血清。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红细胞:
——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能与氧结合,具有传氧功能。
人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圆形,两边凹陷。
2)白细胞:具有吞噬功能,能清除体内的细菌、异物和坏死组织。
——白细胞根的形态可分为两类:
多形核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3)血小板:形状不规则的小形体,具有凝血功能。
淋巴
淋巴由淋巴液、白细胞(大部分是淋巴细胞)和脂肪滴组成。
●淋巴液:进入毛细淋巴管的组织液称为淋巴液。它是一种不透明的无色或微黄色液体。
●组织液:毛细血管内渗出液形成的液体。
5.2.2.2粘液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的形态特征:由排列松散的纤维和散布在纤维间的多种细胞组成。
●纤维排列不规则。
●丰富的矩阵
功能:填充、接触、固定、营养、保护。
●致密结缔组织:
形态特征:由大量胶质纤维和弹性纤维组成。
●纤维排列整齐。
低矩阵
功能:能够承受机械压力
具有支撑和保护的功能。
●脂肪组织:
形态特征:由大量脂肪细胞组成。
脂肪组织被疏松的结缔组织分成许多小体。
功能:储存营养,维持体温,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参与能量代谢
5.2.2.3固体结缔组织(支持结缔组织)——根据基质的强度、分布和功能,可分为
软骨和硬骨
●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纤维和基质组成。
-根据基质中纤维的性质,它们可分为三种类型:
透明软骨:基质是透明的胶状固体。
埋藏在基质中的软骨细胞基质中有少量胶原纤维。
分布:关节、软肋、气管
●纤维软骨:基质中的纤维束间分布着大量成束的胶质纤维软骨细胞。
分布:椎间盘和关节盂。
弹性软骨:基质中有大量弹性纤维。
分布:耳廓、会厌
●骨组织(硬骨)
由骨细胞、骨胶纤维和基质组成。
基质中沉积有大量固体无机盐,使骨组织变硬。
骨胶纤维在基质中平行排列形成骨板。
哺乳动物有两种骨板:
●松质骨:硬骨的外层。
骨板形成有许多大空隙的网状结构,网格内有骨髓。
●骨密度:构成硬骨的外层,由骨板排列形成以下结构而成:
┌外环骨板:置于骨表面的骨板。
│内环骨板:排列在髓腔周围的骨板。
哈灵顿板:同心排列在内外环骨板之间的骨板。
哈灵顿管:位于同心圆中心的管子,血管和神经分布在其中。
└骨陷窝:骨细胞位于其中。
5.3肌肉组织
形态特征:细胞细长,呈纤维状,肌细胞是肌纤维。
功能:●能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有很强的收缩作用。
资料来源:中胚层
——根据肌肉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分布,肌肉组织可分为三类:
●横纹肌
特点:●带横条纹
●肌肉收缩以意志为主,又称随意肌●收缩性强,易疲劳。
分布:主要附着在骨骼上,又称骨骼肌。
●平滑肌
特征:●细胞呈梭形。
●无水平条纹
●不受意志支配(非随意肌)
收缩力低,不易疲劳。
分布:内脏壁
●心肌
特点:●带横条纹。
细胞短柱状,有分枝。
●细胞连接处有闰盘。
●宫缩有自动节律。
分布:心脏
5.4神经组织
结构特征:由神经细胞和神经细胞组成。
功能:神经细胞能感受刺激,传导兴奋。
胶质细胞支持、滋养和修复神经元。
来源:外胚层
5.4.1神经细胞(神经元)
神经细胞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形态特征:
●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组成。
细胞体位于大脑和脊髓的灰质中。
细胞质包含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
●细胞过程分为两类:
┌轴突:细长,单一,传导离开细胞体的冲动,没有尼氏体。
└树突:树突分支,接受刺激将冲动传递给细胞体。
5.4.2胶质细胞
形态特征:
●带突起的星形。
细胞质中没有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
●过程中没有树突状轴突。
6器官和系统
6.1器官
器官是指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结构。
6.2系统
系统是功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的组合,以完成连续的生理功能。
紫菜属
多孔动物又称海绵动物,是细胞水平上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
特点:
只有细胞分化,没有胚层和组织分化。
●身体的各种功能是由基本独立的细胞完成的。
●身体由两层细胞组成,中间是间皮。
●它有一个特殊的沟渠系统。
●大多数不对称海绵是动物进化中的一个盲分支,即没有发现其他后生动物是由海绵进化而来的,所以称之为侧生动物。
第三章腔肠动物
1.门的主要特征
1.1身体辐射对称:是指可以有两个以上的截面通过身体的中轴线将身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是一种原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