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为了培养青少年对海洋的向往,对航海事业的兴趣和热爱,中国海事博物馆还设有天文馆和海事4D电影院,让游客足不出馆就能感受大航海时代的无穷魅力。建立中国海事博物馆是国务院为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做出的重要决策。它的建成将更好地展示中国悠久的航海历史和技术以及对世界科技发展的贡献,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航海文明和优良传统,普及航海知识,搭建国际航海交流平台,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后,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建设中国首个国家海洋博物馆。在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政府的领导下,各大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企业、文化和文化机构、高校、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自2006年启动筹备工作以来,经过4年的艰苦筹备,该馆已完成展厅的建设和展示。目前,馆藏文物已达2万余件,包括一批具有重要收藏和研究价值的文物和实物,反映了我国航海史上和航海技术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比如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就体现在明朝的快船和幸运船、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大明混合图》、青铜器、古代海外贸易瓷器、19世纪的航海仪器等。同时,该馆拥有70余个互动展览,运用模型、场景、多媒体、环境模拟等辅助手段,真实再现中国航海的历史发展,生动传播科学航海知识。
作为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合作项目,中国首个以航海为主题的国家博物馆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临港新城,毗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不仅对全国人民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海洋文明、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作为本次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政府与国家有关部委局联合举办了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2007年,中国交通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上海市政府也发布政府令,动员和鼓励各单位和社会各界支持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文物。在文物收藏者的不懈努力下,博物馆逐渐从每月仅收藏几件实物文物发展到每月收藏数百件实物文物,藏品数量迅速增加到2万多件,此外还收藏了5万张图表和2万册书籍。
以此为契机,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原交通部同意,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浦东临港新城投资建设上海中国海事博物馆。中共宣传部和交通部联合发文对此明确表示支持。
中国海事博物馆在筹建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捐赠,已有89名捐赠人和个人被列入捐赠名单,其中捐赠人47人,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江苏省南京博物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司令部、上海海事学会、大连海事大学、上海航运交易所、上海船厂航运有限公司、长江航道局等。捐赠个人42人,包括、徐伯民、朱、曹、李福恒、徐庆龙、杨洪武、张、徐璐、宋福春、郭、单明哲。
中国海事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综合性海事博物馆,室内展览面积21000平方米。博物馆里的展区分为三层。一楼有航海历史博物馆、船舶博物馆、海员博物馆,还有专门的渔船和钓鱼展区。二层设有航海与港口馆、海事与海上安全馆、军事航海馆、海上运动休闲专题展区。博物馆还有一个天文馆,一个4D电影院和一个儿童活动中心。
博物馆建设总投资60641,000元,总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0平方米,展厅面积21,000平方米。有6个分馆和3个专题博物馆,还有一个天文馆、一个电影院和一个报告厅,并预留一定面积作为临时展区。它将以“航海”为主线,“自然历史”为基础,以实物和实物模拟为主要手段,辅以图片、文字和多媒体。
中国航海博物馆现有文物2万余件,全面反映了中国的航海历史、文化和科技,其中包括一艘巨型明代幸运船和300多件以古代造船技术复制的船模,以及战国时期两栖攻击舰、青铜壶等珍贵文物和重要史料。
其中,位于一楼大堂的巨型明代幸运船,高近70米,长30余米,宽8余米,是航海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带领人们走进自郑和下西洋以来波澜壮阔的中国航海史。在海事与海上安全厅,仿真模型生动再现了直升机和救生索具搭建的海上立体救援场景。观众还可以通过实物参观和多媒体影像,重温“振华4号”在亚丁湾成功击退索马里海盗等海上热点事件。
目前,中国海洋博物馆已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荷兰、德国等5个国家海洋博物馆建立了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