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

主要有宫殿、寺庙、庙宇、宝塔、民居、园林建筑等。其中以宫殿和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所以这里强调的是对宫殿建筑和园林艺术的欣赏,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皇帝为了满足其奢侈的生活,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修建各种宫殿和宫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的阿房宫,规模之大令人惊叹。建于西汉初年的未央宫,宫城周长8900米。汉高祖刘邦看到这个宫殿建筑的豪华,很生气。主持工程策划的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难强。”这说明统治阶级已经意识到大型宫殿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萧何的这种观点,让后来的皇帝更加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因此,秦汉以后,宫殿建筑一直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幸的是,许多宫殿建筑都成了遗迹。现在保存下来的最大、最完整、最精美的宫殿建筑是北京的紫禁城。

整个故宫宏伟壮观。以宫殿的核心——故宫为例。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按照宫廷建筑的一般习俗,故宫也可以分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外院和皇帝居住的内院两部分。紫禁城的干青门是外院和内院的分界线。外院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宫殿。故宫以“后三宫”——干青宫、交泰宫和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通常被称为“三宫六院”。故宫的这种总布局,突出了“朝前睡后”的传统封建礼仪制度。整个故宫的设计思路是封建帝王权力和封建等级森严的突出体现。如主要建筑严格对称布置在中轴线上,特别强调“三大殿”,其中突出太和殿(俗称金殿)。所以在整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最重要的空间,而且其前的广场占地2.5公顷,有效衬托了太和殿作为整个宫城的大脑。此外,太和殿位于汉白玉殿的基座上,分为三层,高8米。每层都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杆围着,还有三层石雕“御道”。它使太和殿更加雄伟,远远望去像神话中龚琼的仙女阙,气象非凡。至于内廷等部分,因为隶属于外朝,所以布局比较紧凑。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故宫是最能体现建筑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连续艺术的最好例子。人们从天安门广场一步一步走进故宫,经过端门和午门时,两边是重复的法庭,然后是太和门和“三大殿”。这一系列建筑,尤其是三大殿,似乎是一场运动中的重要段落。然后是《后三宫》。它们是相似建筑的不断重复,可以说是另一段音乐,或者说是音乐主题的“变奏”。而每一座宫殿本身也是由许多构件构成的重复。至于东西两侧的下层廊、亭、楼、门等建筑,就像是与主旋律伴奏。这样,人们在故宫行走的感受,就是他们在时间的进程中对一系列连续的空间序列的印象的总和,这与音乐的艺术效果非常相似。所以,整个故宫就像一个庞大而有凝聚力的运动。

因为故宫的整个建筑是为体现皇帝的政治权力服务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严重的、僵化的缺点。但从故宫建筑群的整体建筑艺术来看,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殊风格和杰出成就,是世界优秀建筑之一。这一杰作自明代永乐年间创建以来,历经500余年的重修与重建,所用的人力物力不可估量。真的可以说“穷天下之力,为一人服务”。因此,这座宏伟的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古典园林,其中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遗迹。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集中在江南。前人曾评价“江南园林天下第一,苏州园林江南第一”。中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是从江南提取的,重点是苏州。大大小小的花园和别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高,在当今世界任何地方都是罕见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苏州自春秋以来就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具有物质丰富、文化发达、山水秀丽的优势。从晋朝南迁到清朝,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在苏州修建园林供他们欣赏。所以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是相当可观的。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一书中论述的古典园林有十五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怡园、艺苑、环秀山庄、崔永山庄、鹤园、长园园、虎园、残园、王洗马巷一院),其中最著名的是拙政园和留园。此外,江南其他地区和北方地区也保存了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是北京最著名的古典园林。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无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殿,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家园林,虽然地域和造园者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同,但在园林的规模和风格上却各具特色。在园林布局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点构成了中国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主要是模仿自然。首先,它用人工的力量来营造自然景物,从而达到“虽有人为之,然其然”的艺术境界。因此,园中除了大量的建筑外,还需要削山、栽花、种树,手工模仿自然景观,或以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与诗歌的情调,形成许多如画的场景。所以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建筑、山塘、造园、绘画、雕塑甚至诗歌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园艺,除了满足居住享受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追求优美的山景,以达到住在城市里,依然享受山林情趣的目的。

其次,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中国古典园林大多是封闭的,即园林四周有围墙,风景藏于园中。而且除了少数皇家宫殿,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小范围内再现自然景观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让有限的空间展现出无限丰富的景观。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限制,创造丰富景观的最重要方式是采用曲折自由的布局,划分景点和空间,“借景”。

所谓曲折自由的布局,是相对于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园林中常用的几何图案布局而言的。这种曲折自由的布局在江南私家小园林中尤为突出。他们强调的是深曲折,所谓“景贵深,不曲不深”就是这个手法。比如苏州大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往往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遮挡游客视线,使人进入园门只能隐约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看到园中山塘、亭台的全貌。苏州留园,布局紧凑,种类繁多,景色奇妙,在园门入口处采用漏窗,以强调园内的深邃曲折。至于园中的景物,并不像西方园林的轴景,而是随着盘旋的平面移动,依次变换景物。另一些人在走廊两边的墙上开了许多形状美丽的窗户和洞,人们从中穿过。它像一个风景画框,把园中的景色映进山水画般美丽的窗和洞。

关于景点和空间的划分方法,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将整个园林划分为若干个景点,每个景点各有特色,同时突出能体现本园主要特色的重点景点。比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包括中段、西段、东段三部分,其中中段是整个园林的精华。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台楼阁,且多在水边。造型轻快活泼,各个方向尽可能的空旷,以捕捉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公园对空间的处理在于利用山、塘、树、亭、阁,较少利用墙壁。老园林中的空间处处相通,相互渗透,形成丰富的层次。再比如北京的颐和园,很大,公园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为许多景点,其中一些景点还与小花园形成了一个大花园,如幽默园。但在众多景点中,昆明湖和万寿山是其精华。正是这些重点景点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每个园林无论大小,只要主要景点都很有特色,即使其他方面稍有欠缺,也依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借景”这一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景观的传统手法。它巧妙地将园外或近或远的景物引入园内,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擅长借景。由于园门外花园四周是一片碧水,所以园方并没有在这一侧修建界墙,而是利用一个漏窗的回廊,巧妙地将江景“借”入园中。另一个例子是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景”近处的玉泉山和远处的西山,除了充分发挥“湖山真意”处借景的艺术效果外,还在其他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比如颐和园西堤地区,除了六座形态各异的桥,没有高大的建筑屏风遮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适合把公园里所有看得见的西山山峰都反射到湖里。与此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当地覆盖了围栏,公园内外的界限在无形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在园中自然地融为一景,无形中扩大了园林的空间范围,景物更加丰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锦绣湖山诗意山水的画卷,近景是万寿山的佛香阁,中景是两堤和玉泉山,远景是西山。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可以概括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外借、下借、时借”。

上面提到的一些例子,主要属于借景于园外,也就是“借景于远方”。所谓“借邻居,借别人,借别人,不时借”,主要是指借景在园内。所谓“邻借”,是指离公园不远的景物,彼此相对,相映成趣,遥相呼应。比如颐和园“知春阁”附近的亭、桥、柳、石,和谐而优美。“借”一般指园中的天空,如蓝天白云,或明月星辰。但是像仰望山峰、瀑布、松柏这样宏伟的建筑,也可以叫借景。如果你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你可以仰望独特的白塔。“俯身”是指在栏杆上看湖光倒影,在门廊上看池塘里游鱼等。“借时”是指利用好一年中不同时期景物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天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早晨的日出、傍晚的日落等。,并且可以及时借阅。如苏州网景园中,园中重要景点“点春面”,取材于宋代牡丹诗词中的两句“谢化工寂寞,犹留牡丹亭春风”,借晚春牡丹花作景。

再次,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运用各种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建筑,如亭、台、楼、阁、廊、亭、阁、船屋、亭、桥等。,并与自然水、石、花、木相结合,形成体现多种品味的园林景观。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其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创的。如亭子,不仅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在园中起到了“点睛”和“引睛”的作用。比如苏州西苑的胡鑫亭,拙政园的洞庭,北京北海公园的武龙亭。再比如走廊,它不仅是引导游客在花园中间游览的路线,还起到了划分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例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时,他们可以欣赏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婀娜多姿,人走在上面,犹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回廊由花墙隔开,墙上有各种漏窗(也叫“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林有界无界,似隔又无界,山水中有景,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应用广泛,是古代建筑师的杰出创造。因为原本单调枯燥的墙面用漏窗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而且不同的漏窗图案也成为墙面上精致的装饰图案,巧妙运用“漏”字,使景观更加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趣味。苏州西园、狮子林的漏窗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中国园林中的桥梁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中熠熠生辉。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中的十七孔桥和戴宇桥。它们各自以其生动独特的造型装点着颐和园的风景。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吴婷桥和苏州拙政园的廊桥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林之一。

(图片: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