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在公共汽车上写过书吗?康有为的政治谎言
清乾隆年间,嵩云寺被用作祭拜杨继绳的祠堂。杨继绳生前居住的宅星,取名静贤堂;他写弹劾案的书房被扩建成了训诫小屋;他弹劾邱智、严嵩的秦骨,刻成八块石刻,与纪念后人的墓志铭一起嵌在敬贤殿的东西两面墙上。房屋周围建有回廊和假山,景色幽雅,是宣南地区文人聚会的重要场所。
光绪年间,刘清党员经常在这里谈论时事政治,这使得宋军庙备受关注。先说康有为。这个人从自己的话说起,后世的各种书都顺着他的话,于是我们在各种史书上看到了这样的记载:康有为在得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邀请了1200多名举人聚集在宋军庙签名售书。与会者在康有为起草的《万艳书》上签名。五月二日,各省人排队站了一里,向都察院呈上百万字,都察院以皇帝在和约上盖了诏书为由拒绝接收。但这一次,请愿书打破了清朝不许文人从政的禁令,提出了资产阶级改良改良的纲领,所以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
其实康有为的说法很有问题。档案上说,最早反对签约的不是省举人,而是一大批官员。早在4月14日,台湾省省长唐就给政府发了一份电报,说给予土地是不可行的。对于土地出让的赔偿问题,以两江总督张之洞为首的政府官员已相继发声反对签约。北京二等以上的宗室和官员有20多个,二等以下的官员有50多个话语权。国子监、丞相衙门、内阁、六部等民众、官员都签署了大规模的联名信,签名超过600个。可见,各级官员是反对《马关条约》的主体。在官员表现的影响下,刚刚在北京参加科举、正在等待公布名单消息的全国各地举人也纷纷写信反对签约。按照清朝制度,举人不能直接上朝奏,必须当众书写,由都察院奏。
从4月30日开始,都察院每天都会收到各省举人的来信,并更换。比如5月2日,康有为声称都察院拒绝接受举人上书时,都察院竟然转发了湖北等7个省的8批举人上书,署名多达324人。这种转折直到5月21日才结束。图书总数达到31本,签名人数高达1555人。此外,135名公交乘客参加了北京官员领导的7本书。4月30日,梁启超领导的八十名广东举人写了一本书,这只是众多书中的一本。
根据档案中的记载,所有信件都送到了光绪皇帝的案头,所谓都察院拒收信件的情况并不存在。事实是,康有为并没有提交《万艳疏》。康有为确实有意发动上书,但计划在5月2日胎死腹中。原因是人们认为大局已定,无法挽回,而且地点也在宋军寺而不是都察院。康有为在1895年5月的下句中也承认,所谓的公交车上写字事件并不存在,他只是打算写书。最多只能称之为公开会议。
翁同龢日记中还记载,5月2日上午,光绪皇帝召见军务大臣,长达一个半小时,已经意味着批准和约。此时,最高决策层即使看到官员学者联名签署的反对信,也不会成为决策的依据。而且光绪皇帝在《马关条约》上盖章的具体时间是5月3日,而不是康有为所谓的都察院在5月2日声称皇帝已经无可挽回地使用了宝藏。
据康有为说,人们什么时候在宋军寺聚会?小小的宋军神庙能容纳数千人吗?现存的关于公车请愿的材料都是康有为和他的弟子们写的,众说纷纭。而同时代的其他在京官员学者和在京参加考试的举人,在书信和日记中却只字未提这一重大公车上访事件,实在让人十分不解。康有为和他的弟子们对涉及的人数意见不一。康有为说有1200人,他说3000人。梁启超有时说有1300人,1000多人,有时说有3000人或几千人。“公交车上的书”的标题是602人,人数如此之广,其实也说明了这件事的混乱,甚至让人怀疑这件事是否存在。
康有为利用这一莫须有的公车上书事件,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扩大自己的影响。那么康有为为什么要编造一个写在公交车上的谎言呢?康有为是一位天才的鼓动家。他没写过书,但他写的文字确实是当时所有反对和约的文件中最精彩、最发人深省的。他把宋云安作为自己政治崛起的第一阶段,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三年后,想象力丰富的他还策划并鼓动官员去甘青门哭诉,要求变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展现了他撩人的演技才华。
当然,康有为毕竟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可以理解的是,他和他不成熟的变法思想,再加上一个不成熟的掌控不了政权的皇帝,流产了不成熟的戊戌变法。
参考文献:康有为的几次欺骗
康有为引公车说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