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的习俗是什么
1,祭灶
小时候有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就是“祭灶”。在民间传说中,“灶神”的职责是掌管灶火,管理饮食,监督家庭一年的行动,早年向“玉帝”汇报,决定奖惩。按照习俗,人们要在小年“祭灶”,送走“灶神”。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偶遇。人们担心“灶神”会打小报告,于是和它套近乎,俗称“梅枣”。献灶糖时为“灶神”祈福,“辛甘畴辣,灶神莫言”,期待他最后一天多说好话。
2.吃炉子糖
俗话说“二十三,蜜瓜贴”,小年吃灶糖是中国北方的习俗。在小年,人们会买一些蜜瓜,芝麻糖等。去祭拜灶王爷,祈祷灶王爷吃完蜜瓜会更甜,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正是那一对中的“上帝说好话”。厨房糖原本是给灶神准备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孩子早年必吃的零食。
3.清扫灰尘
扫尘是一种大扫除,打扫家庭环境。据《集注》记载,这一习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因为“尘”和“陈”谐音,扫尘也有除旧迎新、扫除坏事的意思。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六七天了,春节的准备更加热烈。要彻底打扫房间,俗称扫尘,扫尘就是去旧迎新,去除不祥。每家每户都要认真彻底的打扫,让窗户明亮干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贴窗户,贴年画等等。
4.吃饺子
每年很多北方朋友都习惯晚上吃饺子,除夕吃饺子就是送灶神,意思是“送走饺子的迎风面”。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节日食品,饺子也被称为“焦耳”和“饺子”,意味着新旧交替。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馅、揉面、擀饺子皮,吃着热腾腾的饺子,其乐融融,一起迎接新年。
5.做意大利面
北方的小年,大家都忙着做枣糕(也叫大包子)、团圆饼、长寿桃等面食,表示全家幸福,日子绰绰有余。做起来比较麻烦。和面后醒发,揉面团再醒发,然后做出各种面食形状,再醒发,醒发后离开蒸笼。蒸面又叫“面花”,非常好吃。
后来大家应该知道,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增长了人们的见识和收益,还有助于展示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间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古代就已经开始出现。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和凝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