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的历史故事
伯乐(约公元前680年-公元前610年),原名孙杨,春秋中期高国(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人。在秦国富国,他作为一匹马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信任,被封为“伯乐将军”。伯乐后来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相马术的著作——《伯乐相马经》。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马的作用变得非常突出。当时的马分为六大类,分别是种马(配种用)、军马(军用)、整齐马(礼仪用)、径马(驿站用)、田马(狩猎用)、驸马(杂役用),所以养马、看马就成了一门重要的学问。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孙杨选择了香马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孙杨在从事香马这个职业的时候,没有香马的经验书可以参考,只能通过比较探索和深入思考来寻找规律。孙杨很勤奋的向香妈学习。《吕春秋·精通》说:“孙杨学相马,所见不过马,诚也。”
野心不大的孙杨意识到在地面狭小的国土上难以有所作为,便离开了故土。在经历了各个国家之后,他终于走出了西部的潼关,到达了秦国,并成为了秦穆公的大臣。当时秦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畜牧业,养马比较多。特别是为了对抗北方牧羊人的勇猛骑士,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所以非常重视养马和选良马。
孙杨为秦国富国强兵的中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以其卓越的业绩赢得了秦穆公的信任。他被秦穆公封为“伯乐将军”,后随军队转战南北,任监军少宰。伯乐在工作中尽职尽责,除了做好说马、荐马工作,还把九这样的人才推荐到秦国,这是一段历史佳话。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长期的潜心研究,伯乐在获得丰富的说马经验后,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整理。他查找资料,反复推敲,终于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相马术的著作——《伯乐相马经》。书中有图有文,图文并茂。伯乐香马经长期以来被香马人奉为经典,在隋唐时期影响很大。虽已失传,但线索仍在诸多相关文献中隐约可见:《新唐书·艺文志》载有一卷《伯乐相马经》;中唐时期,张坤的《朝野一书》、张明定思的《琅琊榜》和杨胜安的《艺林伐山》都有类似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