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第一部分:天才的伟大数学家高斯
说起数学家中最著名的天才,那一定是高斯。
关于高斯最流行的故事是“5050”。老师本来想用一道难题让全班安静一节课,没想到小高斯只用了一两分钟就说出了答案。他把1,2,3分别加到100,99,98节,得到50个101。最后他很轻松的算出,1到100的和是5050。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小高斯三岁时就学会了计算。一天,他看着他的父亲计算佣人的工资。当他爸爸终于报出了许久的总额时,身边传来一个细小的声音,“爸爸!算错了,应该是这样的。”父亲惊讶地又算了一遍,果然是错的。尽管没有人教他,小高斯还是靠自己的观察学会了计算。
小高斯家里很穷。冬天,他的父亲总是让他早点睡觉,以节省燃料。但是高斯很喜欢读书,总是带着一个萝卜(像萝卜苗一样)。他把中心掏空,塞到棉花卷里当灯芯,用油脂点燃一本书,钻进被窝,直到累了。
高斯进步很快,很快,老师就没什么可教他的了。后来,高斯进了一所高等学校,但数学老师看了他的作业后告诉他,以后不用上数学课了。
值得一提的是,高斯不仅数学好,语文也很好。18岁的时候,他很担心以后是继续学习古典文学还是数学。这时,他解决了一个困扰数学家两千多年的难题,“尺子是正七边形”,于是他决定继续研究数学。
有个比喻很好。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成一系列高山,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成河流,那么他们的源头就是高斯。
人们一直把高斯的成功归功于他的“天才”,但他自己说,“如果其他人像我一样深入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也会做出同样的发现。”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之二:马奇诺防线上的数学家
文森特。年轻的法国士兵多布林在二战中英勇牺牲,却被誉为数学天才。这是因为他在马奇诺防线服役时,写下了不朽的数学手稿。
多布林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家庭。当反犹太主义席卷第三帝国时,他和家人从柏林逃到了法国。1938年,年仅23岁的多布林成为巴黎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数学博士,并很快成为整个巴黎地区同行的数学导师。当时,他的概率论研究项目被认为是欧洲最有前途的数学研究项目。他原本是一个有前途的数学家。
多布林带着他即将完成的研究论文和定理奔赴前线,驻扎在马奇诺防线。在战争的最初几个月,他的老板特许他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继续他的数学研究。1940年夏天,德军粉碎了法军的抵抗,多布林的步兵团也面临灭亡。当其他士兵撤退时,多布林自告奋勇留下来和两名战友一起抵抗即将到来的德军。6月21日,德军即将占领阵地时,多布林举枪自尽,宁死不被俘,时年25岁。他的弟弟克劳德回忆说:“幸好多布林在德军攻占阵地前烧掉了他所有的研究论文,才没有落入德军手中。他不能容忍德国人抄袭他的想法。”
战后,多布林的名字很快就被遗忘了。然而,在他壮烈牺牲半个世纪后,法国科学院的一名官员偶然发现,多布林早在1940年2月就根据一项可追溯到路易十四时期的秘密储存规则,小心翼翼地保存了他的研究成果。他把自己的数学理论手稿用信封封好,藏在科学院的地下室里。根据秘密收藏规则,信封只有在作者允许的情况下才能打开。万一作者去世,必须从收藏之日起100年打开。这样,多布林的手稿要到2040年才能公开。但经过法国科学院院士和世界各地数学家多年的游说,他的哥哥克劳德终于在2000年夏天同意打破这种刻板印象。
结果,阿登省战争期间多布林写的数学手稿被重新发现。这奠定了这位年轻士兵作为现代数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和当代概率论创始人的地位。这在法国知识界引起了轰动。法国科学院为此出版了专刊,全文刊登了多布林的手稿,“以示对天才的尊重”。
根据法国杰出的数学史家贝尔纳?布鲁说,多布林的论文填补了二战前数学分析和日本人50年代在概率论上的进步留下的空白。多布林的研究涉及应用数学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他预见了容易被不规则性扰乱的事物的运动规律,比如水等流体中的粒子运动。
乔尔教授是第一个看到多布林手稿的人。他说;“我相信多布林知道他将在这场战争中注定失败。你会注意到他尽可能少留下书面材料。他明明知道自己从事的是那个时代最有前途的数学研究工作,可惜时日不多,却把自己尚未完全成型的数学成果写了下来。”
克劳德说:“我和我哥哥在一个房间里生活了20年,我知道他的梦想和愿望。”虽然过了60年他才被人们认可,但还是让我很开心。多布林是一个严肃而有才华的人。他不允许任何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即使上前线也不能分散他的注意力。虽然我对数学一无所知,但我总是为我的哥哥感到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数学家,多布林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但作为一名军人,多布林只是一名军人。多布林的死是整个数学界的悲哀!历史可能会说:数学家多布林不应该出现在马奇诺防线!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之三:现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镇。他的父亲,陈,是邮电局的一名办事员。
陈景润到了上学年龄,父母给他找了家附近的小学,送他去读书。在所有的科目中,他特别喜欢数学。只要他在代数和几何的海洋里游泳,他就能忘记所有的烦恼。
陈景润平时不爱说话,但是很勤奋,很好奇。他总是主动向老师提问或者借参考书。
一天中午,上完最后一节课,陈景润走出教室,回家吃饭。他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刚从老师那里借来的教课书,边走边看。书中的内容像电影一样一闪而过,陈景润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大口大口地吃着精神食粮。
他聚精会神地看书,不自觉地偏离了方向,向路边的小树走去。只听得“哎哟”一声,他撞到了一棵树上。
抗日战争爆发之初,陈景润刚上初中,中学的一位数学老师从根本上改变了陈景润的人生轨迹。这位老师是沈渊先生,曾经是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有一次,沈渊老师给学生讲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叫哥德巴赫猜想,学生们叽叽喳喳。
最后沈渊老师补充:自然科学的女王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
听了这句话,陈景润惊呆了:“哥德巴赫猜想,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能拿这颗明珠吗?”
1973年2月,陈景润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文终于发表了!“陈定理”立即在数学界引起了轰动,专家们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委婉地告诉你:
攀登科学高峰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战胜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人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的。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相关文章;
1.经典数学文化故事
2.数学文化故事精选
3.古今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4.古今中外名人故事精选。
5.古今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6.古今中外的感恩节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