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至迟在元朝,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三年(1332)青铜铸枪,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枪身上有“吉日穗于顺治三年二月收复寇军300号马山”等铭文。枪的尾部有两个方孔用来安装耳轴。中国明朝政府设置了“军作战”和“军作战”两个局,分别制作火器。仅郑德至嘉靖年间(1506 ~ 1566),火炮就有数十种。“虎蹲炮”用铁爪限制后坐力。射击时,后坐力不到五寸,可装100多颗小铅弹。“攻戎炮”装在车上发射,方便骡马拖动,用铁锚限制后坐力。“无敌将军炮”重1000公斤,车内可装500根铁杆,宽度超过20英尺。“毒火飞炮”和“飞灭爆破炮”可以发射爆炸弹。这种炮弹是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等药物,并装有导火索,将药线放入竹筒内。发射时,弹丸装入枪管,先点燃引信,再点燃枪管内的推进剂,弹丸9到达目标后爆炸。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传到西方后,火炮开始在欧洲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发射石子弹的火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了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角发射时的最大射程规律,为火炮科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6年中腹部时期,欧洲出现了口径更小的青铜长筒炮和熟铁锻造的长筒炮,取代了之前的迫击炮(大口径短筒炮)。还采用了前车,方便快速行动,通过起伏。16结尾出现了用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里做成的猎枪,用来杀人。1600左右,一些国家开始使用药物包覆推进剂,提高了射速和射击精度。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统治时期(1611 ~ 1632)采用了火炮减重和标准化的方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1697年,欧洲把点火孔里的散装火药换成了装满火药的管子,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年末,大部分欧洲国家使用榴弹炮。
18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J.B。v格里博一直致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促进火炮的标准化。经过多次试验,英法等国统一了火炮口径,使火炮各部分金属重量比更加合适;还有一个弹道摆用来测量炮弹的初速。19世纪初,英国采用了榴霰弹,榴霰弹通过吹气引信及时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期,火炮通常在滑膛前装炮并发射实心球形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散弹枪、霰弹枪。最初的膛线炮是直膛线,主要目的是方便弹丸的前装。这种炮射速慢,射击精度低,射程短。为了增加火炮的射程,19年初,欧洲各国进行了线膛炮的实验。1846年,意大利少校G. cavalli制造了一种螺旋膛线炮,发射的是一种锥形头柱的长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的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加了火炮的射程。线膛炮出现的同时,对枪的枪机进行了改进,重新装弹,射速明显提高。
膛线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个重大变化。直到现在,膛线炮身已经被广泛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为迫击炮等。
19年底前防后坐装置的发明,枪身通过耳轴与枪架连接,这种枪的枪架称为刚性流枪架。火炮发射时刚性炮架受力较大,炮体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限制了威力的提高。防后坐装置出现在19世纪末,枪身通过它与枪架相连。这种枪的枪架叫弹性枪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一门75毫米野战炮,带有防后坐装置(液压气式退返),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弹性枪架的枪在发射时,由于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枪架上的力大大减小,减轻了枪的重量,发射时枪不移位,提高了发射速度。弹性炮架的采用,缓解了增加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之间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