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情绪发展的历史

基本上我们每个人都和别人生过气吵过架。

就算为了面子没有出声,也是默默的“尴尬”。

最后你可能会忘记你们在争论什么,只会反复问对方:

当然,我们知道这些问题对解决问题毫无用处,仅仅是因为我们受不了这种口气,正在对抗对方的情绪。

无论是面对家人、朋友还是自己的孩子,总是情绪对立,只会两败俱伤。

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处理我们的情绪。

既保护了自己,也不会因为幼稚而心脏病发作;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引导孩子的情感健康发展。

首先,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每个孩子的情绪是如何从出生开始一点一点发展的。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定义了六种基本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悲伤、惊讶、恐惧和厌恶。

为什么叫基本情绪?因为这些情绪出现在孩子第一年生命的早期。有很强的生理基础。

而且基本的情绪是非常跨文化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语言,哪个风俗的人,都有这些相同的情绪。

基本情绪一旦出现,就不会消失。今天,即使我们20岁、30岁、40岁和50岁...这些基本的情绪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随着一个人的逐渐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人的情绪开始分化,就像细胞分裂一样,每种情绪都会有相应的分支。比如,快乐可以分为愉悦、惊喜和兴奋。

甚至产生新的情绪类型,比如嫉妒和害羞。这些都叫复杂情绪。

复杂的情绪需要等到自我意识出现后才逐渐形成。

爸爸妈妈可以在1岁半到2岁左右观察孩子。他们已经能在镜子或照片中认出自己了吗?

知道镜子和照片中的这个人是我,而不是其他孩子,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标志。

有了自我意识,就会出现“尴尬”这种最简单的自我意识情绪。

所以很多两岁左右的孩子没有小时候那么大方了,变得不愿意叫人,动不动就不好意思;如果他妈妈夸别的孩子,他会生气,会嫉妒。这不是倒退,实际上是孩子情感发展的一大进步。

进一步发展,会有评价性的自我认知情绪,如骄傲、羞耻、内疚等,最早要到两岁半以后才会出现。这些情绪的表达,说明一个孩子开始用社会的标准和规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碰”,所以当他有一天不小心弄坏了别人的玩具,他心里会有罪恶感;

假设一个3岁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帮助别人是一种值得表扬的行为”,父母对孩子说:“你刚刚帮了那个拿纸巾的小姐姐,我很为你高兴”,孩子会感到骄傲。

可见,儿童的评价性自我意识情绪尤其受父母反应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什么反应?是表扬还是批评?孩子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不同的评价。

情绪就是这样。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从基本情绪转变为复杂情绪。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情绪一般是外显的。也就是说“我藏不住东西,我要把一切都写在脸上。”这是好事,当内在的情绪和外在的表现越一致,就越健康。

但是,有些孩子的情绪是比较含蓄的,有些情绪是不表达的。这种情况下,情绪的一致性就会减弱。

这就提醒了父母一件事:无论是开心、惊喜这类正面情绪,还是厌恶、嫉妒这类负面情绪,都是需要表达的。

所以,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有没有给孩子一个表达情绪的环境?孩子们被允许表达积极和消极的情绪。

原因很容易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忍不住脱口而出这样的话:

我们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觉得负面情绪不太好,不希望看到孩子感到愤怒、害怕、嫉妒、厌恶。

那么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认知:

想想生活中的场景:

仔细想想,我们父母最不能接受的是什么?

真的是孩子有点失望生气害羞嫉妒吗?

还是孩子的“哭闹”、“打其他孩子”、“不打招呼”、“欺负小姐姐”等不良行为都是因为这些情绪?

很明显,肯定是后者,对吧

我们第一次能看到的都是孩子的行为,但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情绪?我们能理解吗?

想深一点,这种情绪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需求,我能理解吗?

孩子们闹情绪的时候我们一般是怎么处理的?

看到孩子在我们面前打滚,我们成年人真的很难不生气。

真的很难让爸爸妈妈说:

这是一个需要家长长期练习,完善自己的言行,引导孩子的过程。

如果有一天我们做到了,不仅孩子们会觉得被理解,我们也会少一些无所适从。

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正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