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悲怆奏鸣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798-1799年初创作的。它是在贝多芬遭受越来越重的耳聋之苦下创作的,当时欧洲也正处于快速变革时期。
它是日记式生活的反映,贝多芬在他的音乐中告诉我们,他已经超越了现实,摆脱了世俗的苦难,他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伤逝》隐藏了生活的艰辛,揭示了内心的痛苦。但音乐的本质更多的是对不幸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坚持和坚定。
扩展数据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 65438+2月16—65438+20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广泛的题材,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许多管弦乐序曲,小提琴和大提琴奏鸣曲。因其对古典音乐的巨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组曲结构的发展与创新,被后人称为“音乐之圣”、“交响之王”。
钢琴作品在贝多芬的创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他一生都在创作钢琴作品,最重要的是五首钢琴协奏曲和五首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热情》)。
钢琴奏鸣曲类似于他的交响曲,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形式广泛。而且强化了奏鸣曲式结构的内部对比因素,扩大了发展部的矛盾冲突,使他的钢琴奏鸣曲远超海顿和莫扎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悲怆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