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一段最古老的长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作为历史学家所写的游记散文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会如何围绕本文主题为写作重点做充分铺垫。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正确对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文章的一个要点——“赵武灵王是英雄”。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自然段的铺垫作用和必要性1-7。
第三,教学媒体的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模式,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直观:
1.在导入阶段,展示一幅长城风光图,用蜿蜒曲折的长城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长城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由此引出“一段最古老的长城”。
2.在分析历史上赵长城的地理位置和大青山南麓的战略位置时,展示一张地形图,让学生把抽象的认识具体化。
3.在分析“赵武灵王是英雄”时,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关于秦始皇修长城,另一组是关于“胡夫骑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4.把一些关键问题做成简单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将板书过程制作成课件并与相关问题挂钩,使之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
四、教学过程设计的分析
(一)文本分析与教学设计
正文围绕着长城最古老的一段,先写长城以外的景色,再写大青山的地理情况和古代茂盛的植被和众多的动物,再写大青山南麓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些是附赠的钢笔。
主要工作是通过对赵长城遗址的考察,引出对赵武灵王的评价。万里长城是由统一的封建帝国秦建造的,与赵武灵王形成对比。同时,他赞扬赵武灵王敢于发布“骑射胡夫”的命令,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克服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学习少数民族的长处,标新立异,勇于创新。因此,他是一个“大英雄”。
笔者在游览赵长城周围的古代时,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把这些资料与自己的观点结合起来。同时,他生动地描述了长城外的景色和阴山南麓的良田。
纵观全文,可以总结出三个特点:
1,重点突出,重点明确。
2、引用信息,提出意见。
3.形容形象生动。
根据以上对课文的分析,计划这篇课文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节课主要围绕文本的第一个特征来理解作者在文本中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第二节课分析课文的第二和第三个特点。
(2)教学过程:
1,从一张长城风景图导入。从长城想到秦始皇,秦始皇修长城,通向“长城最古老的一段”。此外,秦始皇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也为下文与赵武灵王的比较埋下伏笔。
2.用两三分钟快速阅读课文,并提出三个思考问题:
(1)“最古老的一段长城”是指长城的哪一段?
(2)有哪些段落具体描述了这一段长城,描述的内容是什么?
(3)长城出现之前,占全文一半以上的部分写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3.讨论八月和九月的自然段落,找出描写赵长城的内容,明确赵长城的地理位置,使长城的焦点位置一目了然。
4.分析大青山南麓成为争论焦点的原因。正文第1-7段从自然条件和战略地位两个方面阐述了这个原因,第七段具体阐述了战略地位。从阐述的角度来看,这一段主要从两个方面强调阴山以南沃野的重要性:既是游牧民族的园地,也是他们进入中原的跳板;同时也是汉民族消除游牧民族威胁的重要防线。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占领这片沃土就意味着扩张势力,失去这片沃土就意味着“失去生存的基础”;对于汉族来说,要想消除威胁,就必须守住梅峪口,否则,他们的心就会被占领。可见这一带对于游牧民族和汉族来说都是生死之地,所以必然会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5.讨论长城出现前1-7段的铺垫作用和必要性。
这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特设计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第1-7段在本文中起什么作用?
经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显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以下哪部分内容?
学生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让不同意见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经过启发和引导,很明显是在为“赵武灵王是英雄”这一观点的推出做铺垫。
(3)如果你不想要这个被褥,为什么?
讨论完这个问题,让同学们明白,铺垫与否,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是什么,也就是我们在写作中经常强调的:“材料要为主题服务”。作为历史学家,简伯赞的关注点和写作中心决定了这种铺垫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6.分析理解“赵武灵王是英雄”。
(1)关于长城的建筑成对比:
秦国——大国——人力物力巨大——只接补长城——民怨沸腾。
赵——一个小国——人力物力都很少——却完成了一项浩大的工程——而且没有挨骂。
相比之下,看到对比,赵武灵王更是英明伟大。
②让学生评价“胡夫骑射”
请几位同学各抒己见,然后老师总结:赵武灵王颁布胡服骑射令,本身就说明他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能够看到少数民族的优点,虚心学习,难能可贵;同时也说明他标新立异,有改革创新的精神。
明晰:作者通过考察一段最古老的长城,表达了自己对肯定和赞美赵武灵王的看法。
7.课程总结
8、作业安排
课后反馈: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是分析课文的两个写作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游记和历史理论的融合,体现了历史学家写的散文和作家写的散文的区别,使学生在教学中体会到这种散文独特的历史认识功能。第二,引用材料和提出观点融为一体,对论述的文字进行对比,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