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项羽
项羽是我很少欣赏的古人之一。我喜欢他的英雄主义和骑士精神。请问:如果不是他对刘邦的绝对信任,他怎么会有机会给刘邦先睹为快?当时项羽已经拿下了秦朝的天下。当时如果听了范增的话,杀了刘邦,怎么会有后来的刘邦?项羽就是项羽。他为人直爽,背后捅刀子是他不屑的事情。
人生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功利的人生,一种是艺术的人生。大多数人都过着功利的生活,所以很难理解艺术化的生活。刘邦和项羽正是这两种人生的代表。对于项羽,我们总是从杜牧的角度去理解:“东山再起未可知”,却很少去思考易安的艺术人生是不是一个女人告诉我们的:“生是英雄,死是英雄。我仍怀念项羽,不肯过江东。”李女士的最后两句话,不是为了可怜项羽,而是为了她过了江东还能做什么——那只是木。她的后两句是前两句的重复。如果她不肯过江东,就活成了杰出的人,死成了鬼。这样的壮胸猛,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项羽最后也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是“天之死”还是“人之死”?
项羽的形象可以算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的独断专行,和岳飞的愚忠一样,完全符合国人的欣赏标准。我觉得项羽有一种英雄的“气质”。正如人们所说,他的英雄主义、骑士精神和宽宏大量值得钦佩。他也是强大的,以他对战争的把握,恐怕十个刘邦都打不过他。谁说项羽勇敢有勇无谋?从他的“破釜沉舟”之战中,可以看出他的带兵能力和作为将军的自信。其实“破釜沉舟”有点心理。项羽究竟是洞察到了这一点,还是胆识过人,不得而知,但这场战争却奠定了他的英雄形象和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一般来说,项羽这样的人,都是自信自大的。他是“战神”,但不是管理世界的谋士。也可以说他是个“君子”。在与刘邦这样的“小人”的斗争中,他的“狂妄”性格可以毁了他。这样的人可以独霸一方,但很难成为君主。
他的死显然是悲剧性的,强势人格的陨落总能留下惋惜之声。他“不肯下江东”的气节,奠定了一代悲壮英雄的主色调。此外,他还有一个永远不死的妃子,为他的死增添了几分浪漫。英雄美人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人们对项羽的死更多的是“惋惜”而不是“可怜”。所以他的悲剧值得思考,他的形象更接近主人公。
营外,四面埋伏,四面围困;营地里,烛火昏黄,美人愁容。一杯浊酒,一曲悲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一个从不流泪的男人,哭着哭着泪流满面——“哭了几行就不敢抬头”,而你,是一个拔山倒海,一口气说“不死我也没办法,只是我担心。”一幅幅英雄末路的画面,以如此鲜明的色彩呈现在后人面前,让他们唏嘘、惋惜、感动。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在其代表作《史记》中?《项羽本纪》中描绘的场景传达了一种情感——深切的同情和惋惜。
也许是因为自身浪漫的性格和不幸的经历,太史公对悲剧人物有所偏爱,这在《史记》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尤其是对与本朝汉高祖并肩作战的死敌西楚霸王太史公,更是偏爱有加,不仅使他在本朝继承的帝王中名列前茅,还描写了几个色彩丰富的典型案例,如:巨鹿救赵时,他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击败;盖夏突围时怒目而视,咆哮而下,溃不成军,斩将,斩旗等战争场面,把项羽塑造成了一个不屈不挠的英雄。
两千多年来,有多少人被项羽的英雄气概所感动,又有多少人掩饰着对项羽未得天下的叹息和惋惜。唐杜牧有句话“胜败兵家计在意料之外,耻下辱之人也。”江东人才辈出,东山再起也是未知。宋轶安有“生是英雄,死也是鬼”的感觉至今怀念项羽,不肯过江东。就连宋珠熙这种新儒家也对盖夏宋惊叹不已:“豪爽勇猛,有几千年恩怨。”这自然有赖于太史公《项羽本纪》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另一方面,在《项羽本纪》中,太史公批评了楚汉斗争的胜利者刘邦。比如项羽落荒而逃时,为了用尽全身力气逃跑,竟然“把小惠和鲁元(他的一对亲生子女)推出车外”“这样的三分之一”;被楚军围困时,她把营地里的女人当成可疑的士兵——“荥阳东门夜出的女人被两千人袭击”,自己逃走了。项羽想煮了他的父亲太公。刘邦居然说:“如果我是个老头,我就做饭,能分一杯羹也是我的福气。”我是流氓。我们真的应该感谢汉武帝,这位高曾祖父的曾孙,如此大度,让司马迁对祖先的不敬,在后世没有割喉文字狱的报应下,载入史册。
那么,如果楚汉之争的结果是项羽得天下,天下英雄打败流氓,会是什么样的呢?太史公毕竟是一个严谨的历史学家。他虽然同情悲剧英雄项羽,但写作时却始终坚持“不藏恶不扬善”的史学原则。细读《项羽本纪》可知,这位伟大的英雄楚霸王有几个嗜好,他喜欢“屠杀”和“埋葬”(活埋)人民、士兵和学者,或者“烹煮”和“焚烧”。
早年攻襄城。因为他不能长时间攻击它,一旦他赢了,整个城市都会被它淹没。进军咸阳时,在新安,怕秦国投降“其心不满足,故楚军夜袭秦兵二十余万”;城阳之战,“北方烧齐国城墙,全投降了老弱妇孺的田蓉”;在黄之战争中,因为城市里的士兵和平民倒下了几天,王祥很生气。他得知那人十五岁就去了城东,他想得到它。幸好他被外商黄说服放弃了。秦斗城入侵后,更是“杀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三月火不灭;女集其货宝往东”真是杀人不眨眼的妖王强盗。
“煮”和“烧”的爱好更是令人发指。攻陷咸阳后,有学者劝项羽留在关中,以成大业,但他目光短浅:“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谁知!”只是想着回老家显摆一下,不得不感叹:“人说楚人洗猴冠耳”,结果是“王祥闻之,烹之”;攻克荥阳,无汉王,为了泄愤,烧了守将纪信,煮了守将周珂;在与刘邦作战时,为了逼他投降,他想“煮乡绅”——刘邦的父亲,幸好被刘邦的流氓行径吓退——“我是翁”(我父亲是你父亲),兄弟俩没有一起喝那锅“爹汤”。
这一切,可想而知,如果项羽得了天下,借用鸿门宴上杀狗的“屠夫”樊哙的话——无非是秦朝的延续,另一个暴君秦始皇。秦朝对这个“常志”也很满意。在与赵的长平之战中,秦将赵活埋,一夜40万。当然还有后来流行的“焚书坑儒”。项羽的“烹之”和“焚之”,也可以和秦朝的五马分尸相提并论。唉,暴君的虐太离谱了!
而汉王刘邦当然有很多流氓行为,杀英雄,灭异己,甚至酗酒好色,撒尿儒冠,但他对人民有信仰,有仁义。一进咸阳,就和秦人约法三章,废除了秦的暴政,军队不受百姓牛酒的影响,邱也没犯什么罪。人们并没有看到他整天“杀”、“煮”、“煮”。所以“民又乐,恐沛公不为秦王”,百姓倒戈可想而知。
中国的历史就像一个大舞台,暴君,流氓,或者暴君加流氓,性格各异的统治者轮番上台表演。虽然他们的服饰和演技各不相同,但核心无非是专制统治。鲁迅先生曾把中国的历史分为“想当奴隶而当不了的时候”和“当了一阵子奴隶的时候”。其实暴君上台,就是“想当奴隶的时代”;流氓上台的时候,是“暂时稳定奴隶的时代。”因此,人民只能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宁要流氓不要暴君。项羽突围时迷了路,问田夫,田夫说“左”。左,则困于小泽”,这是当时人民对楚霸王的坚决否决。
项羽所谓的“英雄主义”不过是后人一种虚无缥缈的道德形象——他倔强的性格,百折不挠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战败后令人肃然起敬的大义,符合人们心中侠义无畏的英雄形象。但这些“英雄主义”和那些随时可能被“屠杀”、“剥削”、“煮熟”、“烧死”的人有什么关系呢?所以,也就是说,如果太史公本人在斯里兰卡,我相信他会像“天福”一样投反对票——谁会支持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鬼?
可惜后世暴君流氓不断。暴政,堪比始皇帝项羽;流氓,那就比刘邦厉害多了——汉高祖对将军和臣子是流氓,而后世的主子对百姓和士人是流氓,朝令夕改,不理会百姓的怨气,卑鄙无耻。这种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管理世界的方式,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一条坦途,否则无论谁以暴君或流氓的身份上台,中国人无论“稳”不“稳”都永远是一群“奴隶”!
项羽和刘邦完全是两种人物。他的确鲁莽,但他是天生的英雄,独一无二,前无古人。如果你真的仔细读过那段历史,你会被他的勇敢所折服。在许多战争中,他独自对抗成千上万的敌人。有时他们与数百名徒步的敌军士兵激烈战斗。《资治通鉴》有据可查,在战场上,他一个人就杀了数万敌军,无论是吕布还是张飞、赵子龙都无法与之抗衡。但他真的不是一个好皇帝。当然,生活就是这样。上帝不会让一个人变得完美。勇敢无畏的人通常缺乏智慧。有智慧的人通常不勇敢,所以这并不损害他的英雄形象。他将永远是历史悲剧中的英雄。但可惜范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