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海公园的建设历史是怎样的?

传说浩瀚的东海中有三座仙山,分别叫蓬莱、瀛洲、方丈,神仙住在上面。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方士徐福到东海寻找长生不老药,但一无所获。

到了汉代,汉武帝也梦想长生不老,但寻找仍无果,于是下令在长安城北挖一个大池子,取名太爷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别以蓬莱、瀛洲、方丈命名。

此后,历代皇帝都喜欢仿照“一池三山”的“神仙形式”建造皇家宫殿。似乎只有这样,我才能像“仙女”一样永生。

永定河,发源于山西桑干河,发源于河北内蒙古高原的洋河,流经北京、天津,再进入海河,最后注入渤海。

永定河南迁后,留下了一片原野和一个池塘,水中有一个名叫姚郁的小岛。地形与“一池三山”的模式极为相似,因此成为历代皇室的风水宝地。

公元938年,辽太宗卢野德光建都燕京后,在城东北郊的“白莲潭”设立了“姚郁宫”。由于湖中泥土的堆积,逐渐形成了水中的一个岛,被称为“圆石”。

据《辽史》记载,西城顶上有凉亭,东北角有燕郊楼、方时、关静,藏书无数。

《洪武北平图册》中记载的“琼花岛辽代为姚郁岛”可以证明“姚郁宫”的存在。

晋国灭辽国后,燕京改为“中都”。1150年,也就是天德二年,金海陵王完颜亮扩建了“姚郁宫”,并增设了“大雄宝殿”。

1163年至1179年间,万仿照北宋汴梁艮岳园修建琼花岛,并从艮岳御花园带去大量太湖石建造假山溶洞。在中都东北郊区,大宁宫是以姚郁为中心建造的。

湖中挖的泥也被用来扩建琼花岛和圆丘。同时在琼花岛上修建了广寒寺,圆穹上也修建了一座寺庙,与广寒寺遥遥相对。从此,一个以姚郁为中心的地区逐渐形成了皇宫的格局。

当时“金海”挖掘的土地被扩大为环绕大海的岛屿和山丘。岛名“琼花岛”,水名“西花坛”,重修“广寒堂”等建筑。

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开平成为蒙古汗国的第五任“大汗”。出于夺取南宋的需要和控制北方蒙古各部的方便,忽必烈接受了亲信巴图鲁和刘的建议,决定在金中都的原生地建都。

由于金中都在1215年被蒙古军队彻底摧毁,忽必烈采用了太保刘钟兵的方案,选择金中都东北郊区的大宁宫为中心,建立了新的都城。新都建成前,忽必烈经常住在大宁宫。

元朝修建时,在爱安寺遗址释迦牟尼舍利塔下挖掘出一封石函。石函中有一座小铁塔,内有一个铜瓶,瓶内有20件释迦牟尼佛舍利。

更奇特的是,瓶底有一枚铜币,上面铸有“致远鲍彤”字样。忽必烈听说后非常高兴,因为他的爵位是“致远”,而100多年前埋在塔基里的铜钱,居然有“致远”的爵位。这难道不是上天在暗示他这个“致远帝”真的是真命天子吗?

此外,忽必烈制定了“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国策,舍利子的出现更有利于“以佛治心”国策的实施。

另外,忽必烈本人是佛教信徒。他尊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为“皇师”,接受八思巴举行的“金刚灌顶仪式”。他希望借助佛教的神奇来加持山川,当然也是在崇佛,以加强西藏对朝廷的臣服。

1271年,忽必烈为了供奉舍利子,保佑大元山永远,下令修建了一座巨大的佛塔。元初诏令修建的释迦牟尼舍利塔碑文中明确指出,建新都,建在永年,以幸福为基础,不如建塔养龙,以利国家长久。

因为忽必烈以藏传佛教为国教,所以他选择了精通藏传佛塔并得到八思巴皇帝推荐的尼泊尔工匠夏嫣负责爱安寺白塔的设计和监督。

“塔”是古印度梵语“宝塔”的音译。佛舍利是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凝结的小颗粒。古印度的信徒建造塔来供奉舍利子是一种流行的做法。西藏佛塔的风格来自古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