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七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迹。我们知道的原住民是(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河姆渡居民)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南方留下的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半坡居民)是中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半坡遗址)是中国北方留下的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2.河姆渡居民大约在(7000年前)使用骨头、木头、石头和陶瓷工具。他们在湖泊和沼泽旁种植(大米),他们饲养水牛、猪和狗等家畜,采集、捕鱼和狩猎仍然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首先制造(陶器)船,他们首先住在(木头)房子里。大约6000年前,半坡居民生活在陕西省Xi市。他们广泛使用(研磨石头的工具)。他们种植小米、大麻和蔬菜。他们饲养家畜和家禽,如猪、狗、羊、牛和鸡。他们使用大麻(纺亚麻)。他们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陶器)。他们住在(半地下室的房子里)。3.(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没有掌握研磨技术,但(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大汶口人)都掌握了研磨技术。“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根本区别在于(工具是用敲打还是研磨的方法制造的),而(研磨)是新石器最重要的特征。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起源早,成就大,有两种类型(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
第三课古代传说。大约(4000)年前,中国黄河流域最著名的部落是炎帝和黄帝领导的部落。东部最强大的部落是蚩尤领导的部落。2.姓(江)名(神农)。他的贡献包括:制雷、教人种田、发明陶器、发现治疗疾病的药物;黄帝的姓(姬)是轩辕氏。他的贡献包括:创造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变化播种和收获,发明加工谷物和烹饪食物的器具,发明青铜器、车辆和船只。黄岩部落是(华夏)的骨干,也就是(汉)的前身。华夏以(颜地)和(黄帝)为祖,颜地陵在湖南,黄帝陵在陕西。3.(黄帝)后很久,(尧)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尧)老的时候,部落首领选举(舜)为首领,(舜)为首领。(尧、舜、禹)通过民主选举部落首领,先后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历史上这种制度被称为(“退位”),即民主选举有才能的人担任领袖的制度。尧舜以禅让的方式选拔人才,是最公平的制度。4.大禹治水感人。他临危不惧,不畏艰难困苦,以天下利益为重,为民谋利益,开拓创新,讲求方法,值得学习。
第四课夏朝和商朝1,(夏)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大约是(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的,也就是公元(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齐)继承了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后,象征制(世袭王位)取代了禅让制。2.大约在公元(公元前1600年),商朝首领(唐城)于(明条)(今河南封丘)打败夏邑,灭亡夏朝,建立商朝(公元前1300年),王上(盘庚)。商的势力范围向东(海),向西(渭水),向南(长江),向北(辽河)。商代的(青铜冶铸)、(制玉)、(酿酒)等手工业已经发展起来。商朝统治了500多年,最后一个国王是纣王,残暴自焚而死。
第五课西周的兴衰。商代晚期,和渭水流域的(周)氏族逐渐发展起来。大约在(1046)年前,(周武王)和(姬发)在(木叶)打败了商朝,灭亡了(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作为首都。2.周武王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目的:(为了控制国家的广大地区),分封制的对象:纣王允许自己的(子女、亲属、英雄和一些古代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分封制。这种制度在历史上被称为(分封制)。共有(71)个国家被封,包括(鲁、齐、燕、金、宋),国家的统治者称为(国君)(一般称为诸侯)。山东叫齐鲁地,和分封制有关。各国君主都拥戴周为(天子)。3.西周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都变得尖锐起来。(周幽王)在他执政期间,各种矛盾空前激化。(771)年前,(残戎)氏族入侵(濠江),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4.(841)年前,也就是民国元年,我国的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的日期。
第六课春秋时期是1。770年前,(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2.春秋时期争霸的原因有:①王权衰落,纣王统治陷入严重危机;(2)有的国家强大;(3)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做世界和其他国家的霸主。3.春秋五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齐国能够独霸天下第一的原因是什么?地理优势:位于今山东北部,鱼盐丰富,经济发达。它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命管仲为宰相,进行改革,使齐国的国力更加强大。齐桓公打出了“尊王拒洋”的旗号。) 4.齐桓公霸权的象征是(葵孟)。在楚谨的军队(城濮之战)之后,晋文公占据了主导地位。相关的成语是(置身屋外)。与楚庄王霸权相关的成语是(一鸣惊人)。楚王很有野心。相关事件是(问鼎中原)。王武任命著名军事家阖闾(孙武)改革内政,加强军队,成为。5.西周时“礼乐从帝征服”。春秋时期“礼乐从各地征讨”。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说明王权的衰落意味着周王无法控制和指挥天气,而强大的天气实际上代替了周王发号施令,控制和指挥其他天气。)
第七课战国为英雄1,战国,因战争众多,竞争激烈而得名。春秋以后,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前0年),这一时期的七杰是(齐、楚、燕、汉、赵、魏、秦),都城是(临淄、郢、姬、郑、邯郸、大梁、咸阳)。2.战国时期,(铁)兵器出现,(步兵)和(骑兵)取代了(战车)。著名的军事家有354年前围攻魏救赵的(孙膑)和260年前赢得长平之战的(白起)。3.战国中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严重威胁。齐、楚、燕、韩、赵、魏有“合力攻一强”,史称“宗和”,“宗和”的杰出人物是齐(苏秦);秦国为了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联盟,尤其是齐楚联盟,所以采取了分而治之的办法,收买、拉拢东方各国归顺自己。“一事以强攻弱”,史称“连横”,“连横”的杰出人物是秦(张仪)。
第八课商鞅变法1。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政治特征是(“乱”)和(“变”)。“乱”是指连绵不断的战争,如楚谨的城濮之战、谋反之战、秦和赵的长平之战、和连横之战。变指的是变法,比如商鞅变法。2.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3.秦孝公为什么重用商鞅变法?(1)秦国比较落后,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甚至联盟也很少让其参与;(2)魏军渡过黄河,占领秦国大片土地,秦国无力还手;(3)秦孝公即位后,落后得很,要挨打。被其他国家鄙视是莫大的耻辱,于是他决定改革内政,改革国家。商鞅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所以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4.商鞅变法的时间: (前356年)。商鞅变法的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国有土地制度,挖出土地原有的标志和界限,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制。(2)重农抑商。凡在农业上努力工作,多生产粮食和布匹的,都免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从商。凡弃农经商或懒贫者,当以奴隶论处(此条最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3)奖励军人。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根据其功过给予封号或官职,并给予土地和房屋。贵族及其后裔不服兵役就不能获得爵位,享受特权。(4)迁都咸阳,实行县制。高度为365,438+0的郡县,由君主任命的官员直接管理。⑤严格的法律法规。颁布法律,编制户籍,实行坐在一起的办法,让人民互相监督。商鞅变法的作用(或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政治改革,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秦国社会经济发达。战国末期,秦国修建了两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第九课秦朝的统一
1,秦王的“横扫六合”指的是(灭六国,一统天下)。秦国统一全国的背景:①战国末期,秦国的实力已经远超东方六国;统一天下的时机已经成熟;(3)秦王嬴政掌权后,制定了克敌制胜的战略。2.秦国灭六国的顺序:(汉→赵→魏→楚→燕→齐),秦国灭六国的时间:前230年-前221年。秦国统一全国的时间是(221)年前,统一的首都在咸阳。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在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秦专制集权的确立:①自封为“始皇帝”,秦始皇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2)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钦差大臣,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3)取消地方分封制(采纳李斯的建议),全面实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他们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这样,在秦朝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4.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统一测量;②统一货币;(3)统一文本。秦统一后的货币是(秦的半两钱)。秦统一后,有利于货币的流通和管理,也便于统治阶级收税和贸易。秦统一后,文字为(小篆),后来更方便书写的字体(李殊)开始流行。秦朝的残酷:焚书坑儒,重税,服兵役,徭役,严刑峻法等等。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和巩固他的封建统治。所以我认为,就皇帝的一生而言,功过分明,但功大于过。)
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
1,秦的暴政表现在(“焚书坑儒”),这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也是采纳李斯的建议所致;重税、兵役、徭役、严刑等。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2.秦末农民起义:时间为(前209年),地点为(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东南),* * *为(陈胜、),建立政权的地点为(陈),国王为(陈胜),政权名称为(张楚)。结果是(光武被他的部下杀死,陈胜被司机杀死,起义爆发。历史意义在于,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他第一次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的思想解放口号。) 3.陈胜和光武牺牲后,起义继续进行。(项羽)和(刘邦)的队伍变强了。后来,由项羽率领的起义军于1896年(巨鹿)打败了秦军的主力部队.著名的成语是(破釜沉舟)。(前207年)秦朝灭亡了。
汉武帝的文志功夫
1和(202年前),(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于(长安),史称(西汉)(202-9年前),定都于(洛阳)(25-220年前)。经过几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当(汉武帝)和(刘彻)执政时,汉朝进入了全盛时期。(汉武帝)在位(53)年,即(前140-87年)。2.汉武帝在文化上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理由是(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之主,皇帝是天子,万物应统一于天,国家应统一于帝。如果允许所有言论同时存在,势必扰乱人心,阻碍“大一统”的实现。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有: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在都城长安设立太学,由博士负责教学,招收“弟子”。这是汉武帝采取的一种思想文化措施。在政治上,汉武帝采纳(朱的建议)并颁布(“推恩令”),旨在削弱诸侯的权力,最终达到目的。经济上,汉武帝规定货币由国家铸造,盐铁由国家专营。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为汉武帝文武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汉武帝军事上扩张疆域,设立(“河西四郡”),管辖从今(甘肃)(河西走廊)到(玉门关)的广大地区。重新设县,加强对武陵以南广大地区(包括海南岛)的管辖。把(“西南夷”)地区置于汉朝的直接统治之下。汉武帝时期,西汉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帝国。西汉的“西南夷”是指四川南部和西部、贵州和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
张骞知道西域。
1.汉代的西域是指(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广义的西部地区还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区域。2.张骞、大岳攻打匈奴的原因:(西汉初期,匈奴控制西域。匈奴贵州对西域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掠夺。塔尔坎不时南下,威胁西汉都城长安的安全。)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张骞与任玥联合攻匈奴失败的原因:(当时任玥的生活已经安定下来,过上了好日子,不愿在远东与匈奴作战。)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乌孙)对匈奴进行更沉重的打击。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138前,126前回长安);常谦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前119,前115,回长安)。3.张骞出使西域的积极作用:张骞与西域交流,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向张骞学习什么精神?张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我们应该学习他敢于冒险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为了祖国的利益不怕牺牲生命的高尚品格;我们应该学习他不顾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4)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的原因: (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的时间:(60年前)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内地精美的丝绸和铁器产品,先进的铁器制作和打井技术传入西域。西域的马、瓜果、蔬菜、音乐、舞蹈、魔术传入内地。)西域保护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的?(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b .西部地区与内地之间的商务旅行增加了;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得到加强。设置西域的意义:(西域正式归中央管辖)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5。汉武帝在加强内地与今天新疆地区的联系方面有哪些建树?(外交上,张骞主要是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了解和交流。)从整体上简要总结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皇帝之一。在他的统治下,西汉成为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帝国,汉朝进入全盛时期。)
汉代的对外交流
1,从(长安)出发,经过地区(河西走廊)和现在(新疆)地区,穿越(青脊),通往(西亚)和(欧洲)的重要商道。在这条高路上,汉朝的主要出口是丝绸,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西汉时期,从(成都)出发的“南方丝绸之路”实际上已经成型。形成的原因:(一)地理位置;b由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决定;c由行业特点决定。2.(朝鲜)是中国唇齿相依的近邻。近几十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量汉代的文物,其中包括(蜀郡)制作的漆器。这些事实可以证明,汉朝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是中国的隔海邻国,一衣带水,中日两国历史悠久。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日本奴隶国派遣使节到洛阳与东汉“交好”。东汉政府接待了大使,(汉光武帝)给了(“汉奴王”)一枚金印和一个牧羊人。3.公元97年,东汉(班超)在西域的一位官员派他的下属(甘英)去大秦(古罗马帝国)。甘英到了(条之海)(今波斯湾)后没有继续前进,而是(了解了一些沿途和欧洲的情况,开阔了国人的眼界)。(166)年,一批大秦人由海路来到中国。这是中欧之间的首次直接接触。4.参观古老的“丝绸之路”已成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路之一。如果你是丝绸之路的导游,你会如何向游客描述?(中国的丝绸之路很早就传到了国外。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与外界的陆路贸易有了很大发展。一条重要的商业路线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和现在的新疆,穿过绿岭,通往西亚和欧洲。在这条贸易路线上,中国主要出口丝绸,因此被称为“丝绸之路”。5.简述汉朝时期中朝友好交往的情况。(1)汉朝时,一些中国人从海上或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半岛,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在中学工匠的帮助下,当地人掌握了铸铁技术。(2)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汉族文物,包括蜀郡产的漆器。)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东汉末年,有(袁绍)、(曹操)等著名军阀,正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提出“唯才是举,我可以用之。”有(曹操)。2.官渡之战于(200年)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北)举行,交战双方为(曹操)和(袁绍)。获胜的原因是(曹操善于用人,战略战术正确),官渡之战的意义或影响是(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官渡之战,曹操率领精兵偷袭老巢,把袁绍的粮草都烧光了,为胜利奠定了基础。3.为什么曹基本上一统北方?(答:一是政治策略得当,用皇帝来做诸侯;第二,重视人才,“唯才是举”;第三,重视经济发展,开垦土地;第四,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恰当的战略战术,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4.赤壁之战的时间是(208),地点是(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交战双方是(曹操)和(孙权,都是同盟军),交战原因是(曹操要统一全国)。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一)孙权,装备精良的一方:以适当的策略组成联合的军队;火力攻击,战术得当;利用气候、地理条件等。b、曹操一方:客观原因是官兵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水土不服;主观原因是由于实力上的自满、对敌人估计不足的松懈和战术上的失误),而赤壁之战的意义或影响是(形成了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局面)。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损失了大部分兵力,率领败兵狼狈逃离(华容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5.魏、蜀、吴建立:(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威逼(汉献帝)退位,登基称帝,改国号(魏),建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或(蜀);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至此,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6.简述三足鼎立的形成过程。(官渡之战——曹操基本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天下三分的局面其实已经形成;魏、蜀、吴的建立——三国鼎立正式形成。7.蜀国建立后,(刘备)率领大军伐(吴),蜀军大败。刘备死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诸葛亮主动改善与吴的关系,有效地制约了魏,维持了三国鼎立的局面。8.看三国的形势图,记住三国的地点,都城,战场。
/s/blog _ 4a 45 ba 570100 a8vt . html
/system/2007/02/27/050714371 . shhtml
/thread-263992-1-1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