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屈和屈派?
屈与词有关,词变屈与时代、地域有关。词是颜音乐的歌词。到了南宋,尤其是元代,北方兴起了“胡乐”,音乐与这种新的“胡乐”相兼容。旧词无法适应新音乐,只好“造新音”。“北乐不和南乐”,所以有北乐和南乐之分,说明音乐的地域性是鲜明的。
屈与词在历史上常被混淆。比如唐代人把词叫做曲,而元代所谓的词就是后人所指的曲。宋人称词为“乐府”,元人称屈为“乐府”,因为宋词和元曲其实都是乐府词。有人认为词在诗外,歌在词外,称歌为“词外”。
中国诗歌的规律是这样区分音乐和文字的:
(1)的话是一定的;歌曲的字数不一定,甚至在某些曲调中,加句也是可以的。
(2)韵大致是按照诗韵,而曲云另有韵部(分十九部)。
(3)字有平、上、去、进四声;北宋取消入声,分为平、上、下三个音。
其实,( 1)中“词语的用词和表达方式是一定的”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宋词中的衬字很少,很少超过三个。但元曲的衬字相当多,有时甚至比正文还多,而且“别体词”的变化也不是很大,“别体歌”的字数和句子数往往差别很大。
此外,歌曲除了“过客歌”或个别歌曲外,一般都是单调的,也有别于词,如单调性、双音、三重、四重等,在语言上,歌曲比词更口语化。
曲子已经奏完了,就是作者填完了一个曲子,意犹未尽。他会选择一首或两首宫调相同但节奏恰到好处的曲子继续填(中间有一个字),并在曲子上标注“××××××××××”,如“雁落胜令”。
早在南北朝时期,北方乐府就与南方乐府大相径庭。到了元代,曲又分为南曲和北曲。所谓南宋,即大江南调;北曲是中州的基调。我们说元曲,是指北曲。
北宋十二调,南宋十三调。不同的声调表现出不同的声音,北宋字较多,节奏较慢,南宋则相反。北曲节拍的轻重缓急不限,一个字往往有三四板,而南曲每个分支都有一定的格式;北宋的夹字多,南宋的夹字少;北曲使用无入声字的七音阶(番、贡、迟、上、B、IV、和),南曲使用有入声字的三音节(韶、番、B);北方音乐早期以鼓、笛、拍为伴奏乐器,其次是弦乐器,南方音乐以笛为伴奏。风格上,北曲豪放,南曲温婉。
曲牌是曲子的名字。据《中原音韵》统计,元代北曲共有335首,即335首。北曲有些曲调在名称、句数、字数、声调上一模一样,如《秦楼月》、《忆王孙》、《念奴娇》(同上)。有些曲子虽然和词的调式同名,但节拍不同。以《道连子》为例,作为词的声调,是单调的,作为曲调,是二十七、五句、三级韵,而作为二十四、四句、四级韵。但元曲中有许多曲调,与词的曲调完全不同,是新造的,如《山坡羊》、《儿戏》等。
曲调的选择也与词的声调不同,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山上的山羊》只能用于这首诗,而有些,如【巩峥】、【正确】、【滚绣球】则不能用于这首诗。屈的诗指的是一个单调的,相当于一首诗和一个词。
有些曲子标题相同,但属于不同的宫调,如巩峥、郑端昊、卢希安,应视为两种不同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