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改革之路
赫鲁晓夫的改革:政治层面——平反冤假错案:摆脱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在农业体制改革方面,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并种植了玉米。
在工业方面,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政府难以集中管理全国20多万家企业,试图改变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先后下放1.5万家中央直属企业加入* * *和中国,同时扩大了加入* * *和中国的管理权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苏联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命令式经济管理体制,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的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苏联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日益充分暴露出来。
究其原因,一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理论上缺乏认识。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威慑了对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进一步探索。
二是在实践中,由于实行“新经济体制”,面对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等问题,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担心改革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其权力基础,于是改革逐渐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导致经济体制改革的放弃。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新思维”从根本上抛弃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改革以彻底抛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制度遗产、建立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为名,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 * *生产党的合法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
造成了苏联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混乱和国民经济的持续恶化,为西方国家宣传资本主义、攻击资本主义提供了机会,从而瓦解了苏联。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利用改革后形成的混乱局面,将苏联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历史上社会主义改革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不断集中权力,加大经济干预,二是减少经济干预,适度调控。新经济政策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反正是跟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一条线。
后来就到了走斯大林模式,也就是高度集权的经济模式,几乎每个工厂的生产经营都是国家分配。这种模式是苏联在短时间内兴起的,但是副作用极强。于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开始调整,逐步放权给企业,减少经济干预。改革措施前期成效显著。但由于改革触动了苏联特权阶层(勃列日涅夫本人)的利益,改革最终停滞不前。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他推动了更激进的改革,但却错误地进行了改革。
苏联扩展信息(俄语:союзсоветскихсоциал)
1922、1922年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扩大为15个参加共和国)。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 * *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不复存在。至此,苏联解体。
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人口第三多的国家。领土横跨东欧、中亚和北亚的大部分地区;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朝鲜接壤;它与瑞典、日本、阿拉斯加和加拿大隔海相望。
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权利平等,遵循自愿联合的原则,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政策,苏联党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也被称为美国。世界进入了两极格局。苏联主张大力发展军事力量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随后苏美冷战于1946年3月正式拉开序幕。
19911 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最高苏维埃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不复存在。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继承了苏联的主要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苏联解体,苏联解体,国际* * *无产阶级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东欧剧变,苏联加入,中国政府效仿东欧国家,打算脱离苏联独立。1991 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开始解体。后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苏联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的活动。
1991年底,他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总统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而建立了一个类似联合体的结构来取代苏联。其他苏联国家纷纷响应,脱离了此时已经名存实亡的苏联。
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65438+年2月25日晚,苏联国旗缓缓从克里姆林宫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国际无产阶级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12年2月26日,代表们象征性地举起了手,苏联最高苏维埃自行解散,标志着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在现实和法律上的存在正式结束。
苏联解体后,分为十五个国家,大部分经济和军事实力被最大的加盟国俄罗斯继承。
参考资料:
苏联-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