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灵山风景区的人文历史
(图集资料来源)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的石人寺,刻有“秀水奇山新军无双地,护民护国,为江南第一神”“大学士郑仪伟背对千古石人不朽,雄鹰意气,俯首立千年”等对联。堂内香火旺盛,自唐代以来已延续千余年,每年农历九月持续时间较长。除了石人堂,灵山还有许多古建筑、遗址、石刻、匾额,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古街、庙会、桥头古村遗址、黄巢起义军古战场遗址、红军老鸦尖战场遗址、东山岩画、朱书法《忠孝》等景点。
相关著作有唐代的《灵犀集》、宋代韩虎的《东泉日记》、徐的《叶眉集》,均收入《四库全书》。明代郑仪伟的大量诗歌、郑日奎的《望灵山》、县民编撰的《灵山情缘录》、清翠屏三人等都展现了灵山的风光。新中国成立后,展现灵山风光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剪纸等作品不计其数。如俞剑波的《灵山梯田》、李土根的《灵山风光》、谢的《晨曲》、杨学贵的《灵山睡美人》、邱和郭的《灵山雪松》等。自汉唐以来,灵山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并有文学作品代代相传。唐代的魏,宋代的王安石,清代的辛弃疾、陆游、韩元吉、姜夔、夏衍、夏商普、王赓言等都创作了数百首佳作。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在上饶集中营的牢房里写下了《灵山之歌》。灵山是中国最著名的道教洞穴之一。《福地七兆云》卷二十七曰:“灵山位于信州上饶县北,为墨家所治”,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道教在唐代被尊为国教,先后建有99座宫殿、寺庙和大殿。宋元时期道教兴盛,各地扩建道观,僧人数量与日俱增。明朝以后,道教日渐衰落。到清代同治时,全县只有70座宫殿、寺庙、殿堂,道士人数日益减少。民国时期,仅存的石人殿内仍有道教香火活动,炼丹的全真道士鲜为人知。只有正一派文人散落在全国各地,他们的职业是驱魔翻尸。
历史兴衰
灵山道教有着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种宗教始于汉末,盛于唐宋。明朝以后逐渐衰落。直到民国时期,全真道观只有一座石人庙,全真道士鲜为人知。虽然现在的正教没有以前那么红火了,但是仍然有很多道士以穿越亡灵和驱邪为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一派道士无事可做,纷纷转行经商、务农谋生。
东汉末年,三国发生纷争。河南颍川名人赵虎,隐居于六混山,潜心于道教。曹操多次聘请赵为刺史大臣,赵婉言拒绝,悄悄南下,藏身灵山真岩,继续悟道,采药烹茶,炼丹助乡民沉沦。251年,赵病死。村民们说,赵已得道成仙,建了一座庙供供奉。赵注重自身修养,不收弟子传道,但死后屡受皇帝加封,影响很大。刘太真、李德胜等信奉道教的朝廷官员后来都在寺中成仙,所以他是灵山道教的始祖。
是的侄子,名叫慧莲,随赵南下,隐居在灵山,练就了一身笔锋。超级家学扎实,受舅舅影响,致力于启蒙。小时候游遍名山大川,被一个道士教长生不老,又被一个和尚教开枢纽的方法。赵死后,由超讳改为慧莲,继续在永弼峰修行,治好了村民。晚年不知何去何从。村民们说他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死之身,全国各地都可以找到他。由于胡及其侄儿的神话故事的流传,灵山各峰各洞的造屋僧人数量日益增多。
当胡和他的侄子躲在灵山修炼道术时,一位来自至德的道士在灵山一带游历,看到东台峰南麓风景秀丽,有几个洞穴呈太极图案分布,便于在此建房修行和收徒传道。道人智德死后,他的弟子们集资修建了一座道观,取名智德宫。道观建成后,道观随着道徒的增多而扩大。唐宋时期,道教在至德宫兴盛,道士、道观100余座,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
东晋升平年间(357-361),葛洪游遍灵山,首先选择在麒麟峰建宅传教。因为缺水,他选择葛险峰为地址,建宅炼丹,还收弟子传道。洪写了一本书《抱朴子》来解释成仙之道。所有师从葛洪的弟子,都在葛洪的神仙指导和栽培下修行,还练就了医术,为附近的村民治病。后来葛洪的弟子在灵山各处修建道观,收徒传道,灵宝道教兴盛。
东汉时期,正一派创始人张道陵在贵溪龙虎山创办教学。这个道士可以娶妻,吃肉吃肉,替人祈福驱魔,还可以领一笔穿越亡灵的酬劳。所以,在灵山的每个村子教书的人越来越多。虽然历史上有“抑道扬佛”的影响,但正一派却兴盛起来,活动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灵山地区的道教始于东汉,盛于唐宋。唐朝推崇道教,封老子为太上轩皇帝,道德经为真经。唐德宗统治时期,各城大旱,刘太真、李德胜祭拜赵虎、祈雨,先后设在胡正军的庙里。刘、李死后,与一起被皇帝封为将军,庙改为将军庙。从此,石人庙兴盛了一千多年。宋尊崇道教,以真宗、为重,先后封为灵助、灵养、灵养、刘太真将军、李德胜将军、西吉弘道将军、真天师胡真人。据唐代《云典》记载,上饶现有寺庙99座,大多建在灵山的奇峰秀谷。到了元代,道教在宗派之争中落败,上饶道教遭受重创,开始衰落。道教在明代继续衰落,该地区只剩下两座道观。到了清代,“崇佛抑道”仍在继续,再加上道士生活清贫成仙的现实,他们大多不断回归世俗或弃道皈依佛门。到了民国时期,所有的真道士之间已经没有了竞争,正统道士的数量也在减少。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是迷信的专业人士。
著名道观
石人寺: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奉命在峰下建寺供奉,俗称胡寺,又称峰寺。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刘太真、李德胜在寺中赏货。把它放在神庙里和赵虎一起供奉。宋宣和年间,“鹰卫”寺为朝廷所赐。因为李德胜得到了学校的帮助,被称为李庙将军。明朝万历年间,李德胜为保家卫国,弘扬满震,被封为西吉弘道:石人堂。石人堂建筑群庞大,气势雄伟,道徒众多,名声远播。
智德宫:位于灵山东台峰东南角的一个平台上。汉末到德国的道士都在这里修建宫殿和寺院,道士也不少。道士扩建后,道观分为前后两个大殿,极为宏伟,两侧有数座建筑,显示了当时的鼎盛时期。宫后有太极岩洞,殿周围有十余亩水田。后来道教衰落,成了佛寺。僧人多达100人,也很受欢迎。如今,道观已废,废墟、石庙、石香炉、旧坟犹存。宗教活动
灵山地区寺庙的佛教宗教活动有三种:早晚功课、功德课、进山朝圣。为了筹集资金,有一个小庙叫夜间救灾活动。
早课:每天早上,全寺僧人在佛堂集合,穿上衣服和工具,敲鼓敲香,轮流做早课。起初,负责班的和尚开始给全寺的佛像烧香,然后在殿前跪拜,集体念经。诵经的特点是诵经和唱歌相结合,木鱼和青铜编钟切中要害。早上的课在黎明结束。
晚课:吃完晚上的斋戒,全寺的僧人会在大雄宝殿集合,拿衣服和工具上晚课,晚课大概2个小时。内容和方法基本和上午的课一样。
功德课:即给僧尼、俗人、恩人、陈寿及达官贵人做功德课,如出世、功名、印信,祈福消灾;给和尚、尼姑、施主做忏悔作业,翻死人;为村子做功课,祈祷平安好天气。1979之后,开放的寺庙也开始为捐助者做功德课。
进山朝圣:进山朝圣是佛教寺庙一年一度的盛大宗教活动。进山朝圣的持续时间因寺而异,一般持续三天、七天、十天,包括佛诞、弥勒佛诞、观音诞。各地善男信女大多以村为单位,选出一个首领,成立朝圣组织,俗称“香会”。出发前禁食禁欲,出发时穿干净衣服排队并受奥运旗指引。香火会上的仪仗仪式:撑伞盖、扛匾额、捧佛衣、燃放棍棒、打十面锣鼓,热闹非凡。进入山门,寺内有认识客人的僧人迎接,香客烧香烧纸拜佛像,祈福消灾;观音像前,女香客祈求观音送子;在大雄宝殿求告白,祈求佛祖指引。香客们把去年朝圣时许下的愿望(钱和物)交给掌管寺庙的僧人,香火朝圣基本结束。当晚,香社的串堂开始在大雄宝殿唱到天明。
叫夜:又称“打”。在过去,僧侣较少的寺庙一般会举行夜间活动来筹集资金。叫夜,就是寺里派和尚,穿着麻布草鞋,背着弥勒佛像,抱着木鱼,半夜沿村诵经,念完四十九夜。夜叫结束后,夜僧背着佛像挨家挨户念经,讨钱要米,以资助寺内开销。
著名的寺庙
天心寺:位于王献乡的圆山山顶。明代以前为会员山庙,创建日期不详。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浮梁和尚如云游到这里,只见峰顶圆如杯,景色秀丽,水田旱地十余亩。所以他创立了天星寺,供奉佛祖和十八罗汉。清康熙十一年(1672),天心寺再次扩建,因康熙御书“天心禅林”而改名为天心寺。重建后的天心寺极为繁华,僧人众多,信众络绎不绝。他曾办过一所经学学校,师生二十余人,专门研究和教授佛学。1930年,寺庙被士兵破坏,只剩下“天心禅林”和“舍利堂”的匾额。1949重建小院,1986重建大乘大雄宝殿,供奉如来等佛,由住寺居士管理。
石城寺:位于灵山南石城山台中央。平台三面环山,如一座城,故名石城。传说东汉有一位尼姑,在盖房子中悟禅。他死后,骨灰存放在塔中,当地居民称草堂为石城寺。唐朝初年,普陀山的一位僧人游历至此,惊叹人间福地,便建了一座寺庙,名曰石城寺。寺内有三庙,有楼、台、亭、塔等附属建筑。经过十几年的经营,该寺已有1000亩产量,僧人多达100人,是当时最繁华的寺庙。乾隆三十三年(1768)翻修。嘉庆年间,光信知府王赓言亲自选定妙极为主持,并题写“妙明清”寺额。寺庙鼎盛时期,僧人多达100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寺庙被彻底毁坏,只剩下明朝嘉靖年间竖立的石碑、清朝顺治年间(1652)竖立的万寿塔、乾隆三十三年(1768)竖立的碑和刻有“日出千古,明月今在云山”对联的石柱。1997年,三宝弟子集资重修古寺。1999年大雄宝殿落成,建筑面积765平方米。大雄宝殿供奉着如来等三尊大佛,两侧是朱温、普贤、慈航和十八罗汉。据有关资料显示,这座古庙正在重建。规划建设皇帝、三生、观音、贾珠、地藏等五大殿堂及斋堂、饭堂、廖芳、酒店、佛塔等附属建筑,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沉默的赵玉安:清同治《上饶县志·寺观》载:“建于宋淳石人乡”。以后浪费。
白鹤山寺:位于清水乡灵山支脉白鹤峰。明朝嘉靖年间,其顶上有多只鹤翱翔,建有一座寺庙,以白鹤命名。大雄宝殿塑佛、白鹤、仙人像。清代蒋士铨《鹤伴慈云》一书的殿额。寺庙建成后,欣欣向荣,香客如云。后来因为三次大火,三次修缮,才建到了1996。新寺因山而建,三大殿拾级而上,巍峨壮观,仍为佛像和白鹤塑像。蒋世全题写的寺额,至今还赫然嵌在大门里。
峰院:位于石人峰右鹰嘴峰下的山谷中,始建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寺庙宏伟,僧人众多,还有数千亩山田和40亩水田等丰富的寺庙物产。清朝末年,有一个王兴和尚(又名王斋宫)主持寺庙,并负责灵酒和灵峰安堂。如今,遗址依然存在,并被改建为“金石山庄”,林木葱郁,风景秀丽,经常有游客前往。
恒丰寺:位于清水乡灵山的支脉恒丰上,是县城通往灵山的第一座寺庙。它的建造年代不详。公元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为该寺立碑,为韦陀塑像而称古建筑。寺外有一家茶店供行人饮用,名为忠志茶寺。嘉庆五年,改名恒丰寺,1991年,岳翎大师主持寺务,重塑佛像,祈请新铜钟,香火鼎盛。1990嵌入式“清溪仙境”。
白云寺:位于石人峰脚下,通往天堂,建于一个未知的时代。明清时期香火鼎盛,僧人数十人。公元1872年(同治十一年),进士程为寺立碑,后又选择天堂自然村新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