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发展史

中国文字发展史;

成熟: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是公认的比较成熟的汉字体系。

大约一个世纪前,中国安阳有一个重要的考古发现,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发现。从此,中国的殷商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按照我国古代文献学家的看法,甲骨文是“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文字”。

它比较复杂,发现了3000多个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等等,还可以形成170多个词的记叙文。所以学者们肯定甲骨文绝不是我中国文字的初级阶段,它一定是在它之前发展了很久。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100多年前的清朝光绪年间。国子监王,病重。他四处求医问药。他偶然发现了一块刻有药材文字的龟甲,认为这是一件价值不菲的古董。所以他派人来这里寻找。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的农民收集来的,卖给了中药店。

后来经过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是古文字。这一发现在学术界和文化界引起了轰动。此后,甲骨文吸引了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注意。

甲骨文是我们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文字,它是在商代刻在龟甲或动物骨头上的。这些脚本主要用于预测好运或厄运。在占卜的过程中,会先用火烧龟甲,龟甲上会出现裂痕。

商代的人根据这种裂痕来预测吉凶,并将预测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汉字的发展经历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些字体的通行时间有时不是完全分割的,而是平行或交叉的。

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写在青铜器上。它出现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并在西周得到发展。一般来说,商代晚期青铜器上的铭文不超过50个字,西周晚期毛上铸的文字长达497个字。现代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约有10000件。

金文据古文字学家容庚编纂的《金文汇编》统计,共有3000余字,其中已被公认的有2000余字。金文的形制和甲骨文很像,基本上是一个字形。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文字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此时文字趋于简化,各诸侯国因不统一而形成了“异声异字”的局面。一般来说,秦国用大篆,六国用“六国古文”。

六国古文也是“篆书”的一种,与西周金文的关系比秦文字更密切。篆书的意思是把笔画拉长,成为一条柔美的长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规定了全国通用的标准字形。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整理文字,改变字体。李斯写了标准字体苍颔篇,赵高写了历法篇,胡无经写了博学篇,这样全国都可以用他们的简化字体书写。这是小篆。

小篆逐渐被更方便、更简化的隶书所取代。据说隶书最初是下层的卑贱者使用的。当时“隶书”的意思是“徒弟”。本来简单的隶书二字就是为他们写的。

后来在民间广泛使用,流行起来。就连统治阶级也要用这种文字书写,到了汉朝就成了全国的官方写法。汉代流传下来的就是这种隶书。

隶书后来演变成草书。这是一种隶书的快体,从东汉开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字体。与草书同时出现的是楷书,也称“隶书”或“真迹”,成熟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

东汉末年终于出现的一种字体是行书,基本上看起来像楷书,可以说是楷书的一个部落。楷书、行书、草书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