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除非获得许可,否则狩猎是非法的。40年前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巴彦乡巴彦街村下乡的北京知青,至今还能回忆起黑熊进村的往事。弹指一挥间,巴彦街的耕地增加了6倍,白桦林几乎被砍伐一空,更别说黑熊,甚至兔子了。人口的增长,耕地的增加,城镇和道路的修建,越来越多地占用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堵塞了它们的繁殖走廊。此外,市场需求导致的滥猎,导致野生动物在几十年间迅速减少,许多物种濒临灭绝。比如东北虎和华南虎,人们似乎突然发现它们从中国各地消失了,只剩下十几只在中俄图们江-乌苏里江边境地区。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全面禁止狩猎的第一个原因。

即使是在刚刚走出原始社会的极其偏远的地区,也严禁捕猎国家保护的动物。但是,世代相传的狩猎习惯不会在一个上午就被禁止。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建立了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不同类型的生态区域和生物多样性。但保护区内禁止狩猎和采集,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相冲突,引起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反对,偷猎和反偷猎变得异常复杂。中国科学院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做了很多调查,如大连老铁山候鸟保护区、贵州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保护区等。这些都造成了传统狩猎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巨大摩擦。因此,从单纯打击盗猎,到为保护区周边社区寻找替代生计,既减轻野生动物资源压力,又为社区创造发展经济、过上小康生活的途径,再到思考如何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之间建立有机联系,政府、非政府组织、科学家、保护区和媒体近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长足进展,获得了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