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语言学的历史和发展
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世纪。1808年,施莱格(1772-1829)发表了一篇题为《论印度语言与智慧》的学术论文。他强调对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指出梵语在词汇和语法上与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有着密切的联系,并首次使用了“比较语法”这一术语。丹麦1787-1832年初从事语言史比较研究的学者中,有德国的格林姆(1785-1863)和鲍普(17965438)。Lasker在1811出版了一本关于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的语法书,在1830出版了另一本关于古英语的语法书。在这两本书里,他首先用音标对应法来比较不同语言的词源形式。实际上,后来的格林法则中的对应关系是拉斯克首先提出的,并用实例证明。Grimu在1822年出版的《德语语法》(第二版),用大篇幅讨论字母,阐述德语与其他印欧语系语言的语音对应关系。他发现的这些语音对应规律被后人称为“格林定律”。鲍普语言研究的目的是找出语言的原始语法结构。他在《比较语法》一书中宣称,他的目的是对相关语言进行比较描述,并探索支配这些语言的规律及其屈折的来源。正是在探索原始语法结构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比较语法原则。有人认为在评价比较语法原理时,他的发现可以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