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性格赏析?

曹操(155-220),字阿云,号吉利,郭培乔县(今安徽亳州)人。官爵至王维,丞相兼冀州牧。魏国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中华民族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诸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实行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政策,为曹魏的立国奠定了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个曹操(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体,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丕代汉后,曹操被尊为“吴伟大帝”,庙号“魏太祖”。

伟大的中国,一条长河。伟人,日月同辉。他们无所不能,挥舞着他们的鞭子,切断流动。曹操,大约1800年前的魏武帝,就是这样一位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400多年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它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连接秦汉,开创了繁荣的隋唐。

曹操对这一时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首先,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呼唤一个能力挽狂澜,统一中国的人。曹操顺应时代的召唤,以其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统一了三分之二的中国,为日后西晋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为了扭转东汉党锁之乱以来士大夫阶层的腐朽风气,他率先提出了“任人唯贤”的用人策略,这一时期并未被大多数统治者所采纳,却间接影响了日后的选官制度改革——由科举制度向科举制度的过渡;第三,他创造了建安文坛,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

总的来说,曹操有六大功绩:一是决定建都,保卫汉朝;第二,开发农田,发展经济;第三,驰骋中原,制服河西;第四,要下官渡,统一华北;第五,审时度势,远征虚拟国度;第六,突破世俗,唯才是举。

曹操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他颁布了三项措施:

第一,“侍奉天子,使其不顺从。”汉朝虽然名存实亡,但还是有精神权威的。曹操很清楚这一点。他“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利用政治局势为日后击败政敌赢得了主动。

第二,“培育种植,储存军事资产。”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大面积耕地荒芜,生产遭到空前破坏。据史书记载,即使像袁绍、袁术这种跨州甚至跨县的大军阀,也是靠劫掠来维持军粮的,只是缺粮而已。曹操诗中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留遗者数百人,思想断矣。”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因此,自他定都程序以来,他将贫瘠的农田收归国有,组织了一个屯田组织,招募难民并让他们从事粮食生产。《三国志》上说:“几年之内,所有的谷子和粮仓都装满了。”

第三,“唯才是举”,三令求贤。他不顾家世、富贵、私仇,以朝廷为号召,广纳天下英才,使当时的智勇之士重归水中,成为统治资本。

但是,光有黄金是不够的,人无完人。曹操虽然有如此杰出的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但他毕竟有两个缺点:他不惜一切代价提拔人才,有时行事极端,甚至为了得到治国的人才而不顾最起码的礼义廉耻。诚然,在东汉末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制定这样的规则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以曹操的身手,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腐朽的精神,反而变本加厉。它使人追求名利,不顾廉耻。礼教本来就是精神的堤坝,一旦这个堤坝被攻破,就造成了世界的横流。后来到了晋武帝时期,从皇帝到士大夫,更加奢靡。

曹操造成的第二个隐患是对待内迁的民族。建安十二年,曹操北破乌桓,将东湖少数民族迁至河北。对于北方的匈奴,则置于并州,分五部统治。这无疑会对民族融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些民族仍然保留着他们的侵略习俗,并学习汉人的政治和军事策略。一旦中原有变,他们就会挥鞭南下,对首都构成直接威胁。

但曹操毕竟立下了赫赫战功。虽然他造成了上述后果,但他的出发点是积极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错误而责怪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