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王石古德寺
一百年前,晚清风云变幻,列强在左右。大沽口的一声炮响,彻底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天津条约》开放了长江沿岸的通商口岸,租界成为外国进入中国腹地的楔子。汉口地处中国腹地的“中心”,其巨大的商机迅速吸引了西方列强的目光。然后列强涌入汉口。
百年后,国富民强,山河安。河上的轮渡与西方的建筑和摩天大楼融为一体,共同构筑了武汉多元化的背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流碰撞。租界虽然意味着屈辱的历史,但客观上促成了汉口的城市转型,这一爱恨交织的历史时刻,后来被视为汉口近代繁荣的起点。
在过去的100年里,往事如云,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这些默默伫立的老建筑,或是伟人的故居,或是洋行的遗迹,或是著名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他们都在静静地等待游客驻足观看,然后用他们特有的话语向游客讲述当年江城在这里的神秘往事。
汉口黄埔路74号滑坡,埋葬武昌起义的鲜为人知的烈士,当年只是一座小庙,却成为19110+00上杨霞保卫战的初始战场,这片净土的宁静在当时被打破。现在大家都觉得这群和尚。而寺院住持却带领僧人,冒着枪林弹雨,自发救助起义军伤员,集中在寺院后面的菜地里掩埋烈士遗体,真正体现了我佛慈悲,普渡人的佛教信仰。当年的住持是长虹法师,这个寺庙就是古德寺。
古德寺占地近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外院占地面积大,北起黄家墩,南至永清路,东至上中滑坡,西至罗家墩。寺庙是欧亚宗教建筑特色和大乘、小乘、藏传佛教三大佛教流派的混合体。它们在汉代佛寺中实属罕见,堪称“佛寺奇观之一”和“汉代佛寺第一奇观”,具有很高的建筑、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与归元寺、保通寺、莲溪寺并称武汉四大佛教丛林。
古德寺的建立与其两位祖先密切相关,一位是“开山祖师”隆吉大师。据《武汉市志》记载,“1877年(光绪三年),隆吉在汉口创办谷茂鹏。大师隆吉在暴风雪中来到这里,在这里他实践了毛,并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古德毛鹏,意思是“善良的心灵,善良的美德”。隆吉的学识渊博,谷茂鹏的香火越来越受欢迎。
?另一个是“丛林始祖”常洪大师。他是让谷茂鹏发展起来的真正的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仍在汉阳归元寺任长虹大师,仰慕隆吉的学识,时常抽空到谷茂鹏读书。清宣彤元年(1909),隆吉觉得自己老了,打算回西方。经过慎重考察,他选择了长虹作为接班人,并隆重举行仪式,将谷茂鹏的寺庙财产和林济宗的衣钵传承给长虹。清宣彤三年(1911),武昌起义爆发后,长虹带领僧人对叛军进行战场救援。因此,民国三年(1914),李亲自将碑文改名为“谷德寺”。同年秋,长虹住持戒法,寺内住持人数倍增。民国七年(1919),在古德寺10周年纪念活动中,长虹法师作《季菊仙》,将私事推向公家,正式将古德寺后人的规定改为禅宗开创的丛林制度,使古德寺进入鼎盛时期。
古德寺先后传承了龙波、能玉、朱山、大乘、普明、盛翔、赵城等几位方丈。台湾三大肉身菩萨之一的郭庆大师也在古德寺出家。难能可贵的是,20世纪初,在国家危难之际,古德寺的僧人“为国而生泪”,积极投身保家卫国的爱国运动,表现出悲悯人民的爱国情怀。
古德寺东西向,总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原来的整体布局采用了汉传佛教三院和伽蓝七堂的布局,结构严谨,错落有致。从隧道进入如来殿,这里供奉着佛陀的保护者韦陀菩萨和四大天王的雕像。童渊珍宝馆是古德寺的中心。方丈室、幻术室、观音寺、藏经楼位于童渊宝殿的左侧,僧室、客房、斋堂位于右侧。正殿后面两边都是大空间,一个是菜园,一个是竹园。通过古德寺的整体规划可以看出,古德寺的建筑布局井然有序,遵循中国传统庭院式对称布局的原则。
1997年,僧尼回到古德寺时,只有童渊殿和天王殿相对完好,其他建筑所剩无几。现在的古德寺规模远不如当年,原有布局不复存在。现在布局很简单。旧山门被南面新建的简易山门取代。你可以从香券出售处进入寺庙,绕过斋堂、流通处和新老院,你可以看到天王殿和童渊殿。两大殿之间的空地上有一座四面佛。1998年春,古德寺仲尼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佛像仪式。
作为武汉四大寺庙之一,古德寺与传统的黄瓦、红柱、飞檐的寺庙完全不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古德寺的童渊殿。
1996古德寺童渊殿以南传佛教塔形建筑为主,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汉传佛教建筑的灵感。同时,童渊大厅还受到古希腊建筑、哥特式建筑和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影响。当这些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建筑形式和元素叠加在一起时,就实现了童渊珍宝馆的独特性。
古德寺童渊殿的结构是砖混结构,形式上的原型是缅甸的阿难寺。它的形式借鉴了南传佛教的特点,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移植外来形式时注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
古德寺童渊殿的建筑平面为方形空间。这种形式反映了两种文化观念。一种是外来佛教建筑的移植,沿袭了缅甸阿难寺的平面形式,是东南亚佛教建筑的移植,体现了其建筑类型学的传承;广场的平面也与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圆”的空间思想不谋而合。通常佛教建筑的正殿多为两开间、五开间,类似于古德寺的九开间布局,是不可多得的大开间范例。九开间的布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式:“除少数例外,一座建筑的开间数一般为奇数”。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开间的数量是九个,体现了佛教圆满的含义。正殿外围使用的台阶由二级台阶连接,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形式,也展现了古希腊庙宇中柱子和走廊的平面特征。这两种风格看似的结合正好与童渊珍宝馆多样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
佛教建筑通过一定的形式传达其宗教意义。佛塔的顶部是佛教建筑中最具宗教色彩的形式。童渊大厅宝塔的形象组合类似于一个十字架,具有西方基督教的象征特征。但不难发现,其具体形式是古印度婆罗门僧侣的权杖和方便铲,用于行使教化之用,所以宝塔体现了“求佛释道,降众生”的佛教寓意。与一般寺庙的大殿最不一样的是顶上的雕刻,九塔代表五佛四菩萨,与中国道教北斗九星七征二让的说法不谋而合。九塔流线型的塔身,以及内外墙上装饰的花卉、狮头、象头、大鹏金翅鸟等细节,再现了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帕纳瓦的建筑风格。九塔的塔身,既像风向标又像十字架,在中国塔文化中独树一帜。以上96个莲花方墩包含“四维之国,一圆之地”。这种集大乘、小乘、藏传佛教于一身,建筑风格多元化的建筑,在汉传佛教寺院中确实不多见。
童渊厅的拱门和花窗的装饰手法非常丰富,也体现了各种风格的融合特点。正厅立面以建筑开间为单位布置,风格体现哥特式风格。外立面线条笔直高耸,造型设有尖券和玫瑰窗。柱子的布局类似文艺复兴时期的帕拉第亚式布局,即按照一大两小的节奏排列柱子。柱子是爱奥尼亚式的,柱子在形状上变成了正方形。柱子上方是尖拱券,拱券上方是两个小圆玫瑰窗。两个小的上方是大的圆形玫瑰窗,大小窗花内雕有不同的辐射花式图案。在大圆花窗中,以一个大圆为中心,周围的螺旋线交织成星状图案,形成花纹和马赛克形状。古德寺童渊厅的内部空间给人的感觉是哥特式教堂挺拔挺拔,神圣如天。这种神圣的体验来自于对建筑形式的把握和对尖拱、飞垛、拱券等典型哥特式建筑造型语言的有效运用。建筑的外部形态体现出纤细上扬的效果,外部形态装饰自下而上逐层加强,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天空。
融入古德寺正殿的哥特式建筑语言,让整个正殿有了逃离凡间的气质。佛教引导信徒,寻求生命的完美和理想归宿的超脱,用建筑语言直观地说服信徒,用大量的圆形象征语言达到完美的教化和寓意。四面八面造型法蕴涵着佛禅的博大,是在形式美的层面上形成的,是教义寓意与造型风格的多维结合。
大雄宝殿供奉三尊佛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东边是药师佛,西边是阿弥陀佛。背面是观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一般寺院正殿供奉十八罗汉,古德寺在正殿两侧供奉二十五位童渊菩萨,这也是“童渊宝殿”得名的原因。挂幡、宝盖绣有大悲咒、阿弥陀佛经、明眼咒。建筑在佛教中是一种庄严的工具。以前寺庙门口挂一栋楼,表示准备在这里讲学。
童渊珍宝馆具有异国情调的建筑风格。创造性地将中国古建筑、古希腊庙宇、哥特式教堂的一些造型、元素、符号融为一体。各种风格的形式和元素并不是简单的堆砌和相加,而是包含着各自的共性并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建筑风格。古德寺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在近代汉传佛教寺院中独树一帜。
童渊大厅前有一尊从泰国请来的四面佛。1997年,香港的张子善出巨资,泰国把这尊四面佛请到了古德寺。四面佛是小乘佛教中供奉的佛之一,又称四面神,是中国地区对梵天的俗称。上帝的四面分别代表慈悲、仁爱、博爱、正义。传说四面佛法力无边,所以不能供奉在大殿里。只有天空才能成为它的大殿。
童渊殿外是天王殿,这是一座徽派建筑,供奉四大天王和弥勒佛。属于中国传统徽派建筑,飞檐斗拱,青砖灰瓦。与他身后的童渊殿的塔林、拱门、尖顶相比,乍一看似乎有些突兀,但仔细想想,古德寺不就是这样一座兼收并蓄的寺庙吗?
目前,古德寺有50多名僧人定期修行。年轻人二十多岁,老年人八十多岁。僧侣们严格遵守这里流传的300多条戒律。他们每天早上4点上早课,念经、拜佛、学戒到晚上9点,敲钟休息。初一,十五,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和大众一起修行佛法。
“善心善德”是古德寺名字的含义,也是寺内僧人的维护。古德寺,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古刹,在寺内一批僧人的努力下,正在重现昔日的辉煌。如今焚香献灯,梵天钟声在耳。古德寺正以其庄严神圣的风格和普渡众生的德行吸引着慕名而来的人们,为这个繁华的城市留下最后一片净土,为浮躁的人们送去一份清凉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