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人民的好儿子——记儒将沈·
□江彦远
沈(1918-1993),原名沈,出生于永定县湖山乡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2年3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5月加入中国* * *生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在福建军区、邵* *国际师、红军第二师任战士、青年军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漳州战役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师骑兵营教导员,第二十六团教导员,武装部队第二师队长兼政委。参加平型关、百团大战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西满第四师教导旅政委、骑兵兵团政委、49军147师441团政委,率部参加辽沈、平金、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第49军146师436团团长、副团长,第五炮兵师代师长,北京军区第六炮兵师师长,联合炮兵群团长,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江西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炮兵司令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金门炮战和抗美援越战争。
1955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奖章。1993死在福州。
走上革命道路
沈的童年是悲惨的。他出生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三个孩子靠租地主的薄田为生。他目睹了房东对母亲的种种刁难和毒打。这些苦难深深地印在年轻的沈的心里,加深了他对旧社会的仇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听说工农红军致力于保护穷人,为他们做决定。从此,他一边找红军,一边在一家裁缝店当学徒。
1932年初,红军准备进攻漳州。年仅14岁的沈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离开家乡,毅然投奔红军。部队领导看他还孩子气,叫他过两年回来当红军。沈急了,把自己的悲惨遭遇告诉了红军。看到沈不屈不挠的赤条条的脸,的军队领导动了恻隐之心,批准了沈加入红军的请求。就这样,个子不高的沈加入了红军队伍,从此队伍里多了一个浓眉大眼的红孩儿。
军事生活
1932年4月,沈所在的饶合浦游击队奉命配合东路军进攻漳州。漳州当时由国民党中将司令张震驻守,下辖八个团,近万人,武器装备精良。红军的武器极其简陋,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没有枪,只能和残破的土人作战。这是沈参加革命队伍后参加的第一次大规模战斗。14岁时,沈对没有丝毫的畏惧。他在战场上勇敢顽强。在红军的进攻下,敌人被彻底击溃,张震等人也从匆匆关赶到漳浦。红军取得了漳州战役的胜利。沈虽然年轻,但在战斗中却表现突出。
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参加了湘江战役、石城封锁战役、遵义战役、赤水战役、过乌江、飞夺泸定桥、取腊子口等各种战役和战役。作为一名卫生员,沈经常给他的战友分发干粮。穿越草原时,他常常在最后保护伤员,和战友一起穿越茫茫草原,度过长征途中最艰难的日子。在长征途中,沈仍然是“扩大红军”的典范。队伍所到之处,他都会拿起锣鼓,跳着唱着,宣传我军扩大红军的政策,为部队扩充了不少兵,有时一天就增加100多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组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第二次民族合作。红一军团第一师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沈任独立团青年部主任。许多士兵对工农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的主张相当抵触,特别是要彻底换装,戴上“蓝天白日”帽徽。年仅19岁的沈很快领会了党中央的战略决策精神,对战士们进行了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大家认识到当前最主要的危险是日军侵华,以国家利益为重,努力抗日救国才是硬道理。换衣服也不会改变红军为人民服务的初衷。
1937年9月,抗击日军战斗打响。沈独立团面对日军两翼,兵力数倍于我军,武器精良。与日军相比,我军装备相差甚远,打赢这场硬仗几乎不可能。沈激励前线将士不忘民族仇恨,誓要杀敌。我军将士众志成城,浴血奋战,形势十分惨烈。独立团一直抵抗敌人,最终成功完成了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独立团首战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
1938年,115师成立晋察冀军区,沈在晋察冀一师任独立骑兵营教导员。由于条件有限,骑兵连缺少强壮的马匹。沈带领十几个士兵潜入敌台偷马。被敌人发现后,敌人疯狂地向小队开火,一排子弹打中了沈的右腿。由于当时缺医少药,截肢手术是挽救他生命的必要手段。沈断然拒绝:"我不能砍断我的腿。没有它我怎么打仗?”后来区领导请了白求恩大夫。白求恩大夫在没有打麻药的情况下,用娴熟的技术把沈弯曲的右腿弄直。沈终于可以重新站起来了。
解放战争时期,沈先后参加了辽沈、平金、渡江等著名战役和战斗,圆满完成了战斗任务。在东北,他表现出了出色的指挥能力。他头脑冷静,指挥灵活,从不蛮干。嫩江平原上最后一次追匪战役,将士追击残敌,沈却突然下令停止。他说:“土匪们集中有序地逃跑,肯定有猫腻。”话音刚落,数倍于我军的土匪从一座小山后冲了出来。由于路途遥远,我军得以安全撤离。
新中国成立后,沈参加了剿匪桂系、抗美援朝、炮击金门、援越抗美、越南自卫反击战等战役和战斗,圆满完成了各项作战任务。在广西,要想尽快消灭土匪,为民除害,依靠和发动群众是重中之重。他爬山,走村串巷,了解民情,获取了很多信息。由于过度劳累,他那条在抗日战争中受了重伤的腿又病倒了,脚上长满了疮,经常汗流浃背,但他仍坚持访贫问苦。一个老苗人知道沈是红军,就说:“我们队回来了!”可见红军是一支真正为人民站出来的队伍,也让沈深刻认识到群众基础对消灭歹徒的重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为全面剿匪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当了很长时间的炮兵领导。为了提高炮兵的军政素质,他经常深入部队,以身作则。
退休不敢忘国。
沈闻仲晚年经常说三句话:“我想念我的战友和朋友,有了他们,我的病就会好起来。”我一生都在奋斗。我希望世界和平,希望祖国早日统一。我想念我的家乡父老乡亲,以后我会回到我的根上。申退役后,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为军队建设建言献策。为了教育后人,他提供了大量革命战争史料。他的文章有:《攻克漳州》、《缅怀国际青年教师》、《我们的彭老师》、《从闽西到陕北》、《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战实录》、《打土匪笔记》、《柳江县打开局面的几个环节》、《苗族人民热爱红军》、《食人族如何精准作战》等。退休后,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提供信息和写文章上。在那些文章中,他几乎没有描述自己的功绩,而是展示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功绩。
竭尽全力去死。
人们常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沈在家乡的事业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热爱故土,为民解忧。1972,家乡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物资信息交换跟不上。湖山公社领导要求上级修建“洋湖(下洋至湖山)公路”。沈全力支持公路建设,并通过各种渠道向省有关部门领导汇报了情况。在他的奔走下,虎山乡第一条公路顺利建成。1987期间,虎山乡领导向沈汇报了重建赛花至三来洲公路资金不足的情况。当时已经70岁的沈在老伴的陪同下,一瘸一拐地向省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最终从省老区办争取到6万元修路资金。1988年,为了帮助我的家乡更快地脱贫致富,在沈的努力下,省科委投资近100万元对珍贵药材巴戟天进行大规模种植。
上世纪70年代初,沈夫妇再次回到家乡,看到的是一群只能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读书的孩子。一旦下雨,他们不得不从学校回家。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沈的心,他多次找到当时主管教育的副省长陈,向他反映虎山的教育困境。陈同志深受感动,专门拨款654.38+0.4万元,修建了虎山中学和小学的教学楼,结束了家乡“太阳学校”的历史。1993年初,沈病重。他反复叮嘱妻子,要为他多去老家看看,尽力帮助乡亲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最后,他拿出了自己所有的3000元积蓄,捐给了李佳小学。
1993年六月,沈死于福州。战争在他身上留下了十几处枪伤,一颗子弹留在他的颈椎里至死。在他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沈始终忠于* * *事业。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卓越指挥能力,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沈,不愧为闽西人民的好儿子!(作者来自龙岩市永定区委党史研究室。)
(摘自《红色文化周刊》)